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的作者是
《十六国春秋》的作者是崔鸿。 崔鸿(478年~525年),字彦鸾,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人。北魏大臣、史学家,长广太守崔灵延之孙,梁郡太守崔敬友之子。 崔鸿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爱好读书,博综经史。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彭城王(元勰)左常侍,历任员外郎、虞部郎中、给事中、祠部郎中、尚书都兵郎中、镇南长史、员外散骑常侍、高阳王(元雍)友、司徒左长史。 孝明帝即位,崔鸿出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病逝于任上,追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著有史书《十六国春秋》。 人物评价 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崔鸿的家世背景,不但富于史学的传统,而且其高门大姓的出身,更是为其成书提供了优越条件。北魏时期,崔氏为北方地区的高门大族。崔鸿自身亦富有才学。《魏书》称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以才学闻名于洛阳。他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家世背景下,崔鸿最终成就了《十六国春秋》这部史学名著。史称崔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他见晋、魏前史皆自成一家,无所措意,乃转而综合十六国史,“定为一书”,名曰《十六国春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崔鸿
十六国春秋的介绍
《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439)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崔鸿,东清河县(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年轻时就有志于修史。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刘渊、羯石勒、氐苻坚等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所以,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写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十六国春秋》历史地位很高,后来的魏收编写《魏书》,唐朝时编修《晋书》,都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不过到北宋时已经残缺得只剩二十多卷。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过,但已非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