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吴鲁

吴越争霸梗概
吴越争霸梗概
提示:

吴越争霸梗概

吴国是周人的后代吴太伯建立的国家。越国是夏禹的后代建立的国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南北相邻。

霸,这里就是霸主,老大,威信高的意思。争霸,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诸国来说,谁都想当霸主,一开始称霸的都是中原各国。春秋后期,吴越两国崛起,开始争霸。

吴国到了阖闾时代,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楚国的劲敌。同时,和越国互攻不休。

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吴国起兵攻越,越王勾践在槜李迎战吴军。阖闾战败受伤病死,其子夫差立志要为父报仇。

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在夫椒战胜越军,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夫差同意。

勾践归国后,不忘前耻,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励精图治,国力渐渐强大。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在夫差率大军到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做盟主之时,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吴国讲和,越王同意。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灭掉吴国,夫差自杀。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北上,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致谢:宴

补充知识:春秋五霸

思考?

辅佐吴国的伍子胥是楚国人,孙武是齐国人;辅助越国的范蠡和文种是楚国人,吴国和越国本土文化不足以支撑他们崛起争霸?是不是说明中原文化是关键,中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融合的形成过程?

如何评价吴越争霸战
提示:

如何评价吴越争霸战

吴越争霸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吴越争霸战?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曾互相征伐,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吴越争霸”。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刺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 从地缘上看吴国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而越国欲北进中原,更必先征服吴国才能够打通北进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两国相互征伐多年直至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 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而越国通过此次吞并吴国国力大增盛极一时,而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经过 大国争霸: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代的显著特征。在齐桓公首霸之后,晋、楚两国相继而起,逐鹿中原,争当盟主,但终因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在春秋中叶以后,出现并霸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意见,开始联合吴国,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使楚国不能腾出手来招驾晋国的攻势,从而谋利。 争霸过程: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与越国为邻,有断发文身之俗。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严格地说,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群体。 在中原列国眼里,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公元前五八四年,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的技术,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又攻打巢、徐等吴楚之间的小国,弄得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扶植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国土日益扩展,声望日益提高。 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他教给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等“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道(《吴越春秋》),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蛮夷之邦,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孙武是杰出的军事家,为了切断楚国本部与方城之外的联系,他采取中间突破的战略,率领吴军从淮河流域西进,至淮汭舍舟登陆,翻越大别山,与此同时,唐军东进袭取大隧、直辕、冥厄三隘(在今武胜关一带),蔡军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在今固始县)。 这两支偏师堵住了楚军北上中原,东通齐、鲁的要道,从侧翼牵制住楚军,使楚军不敢正面迎击吴军,而吴军却乘机扫荡楚国东境沿途的城镇,从容西进,跟蔡、唐两路军队会师,将楚国拦腰截为两段,隔汉水同楚军对峙。 楚司马沈系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议:“请令尹封锁汉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毁掉吴军舍弃的舟船,回过头来封住大隧、直辕、冥厄三隘,然后夹击吴军,一定能胜利。”令尹子常接受了这个建议。 可惜,当他听楚大夫史皇说:“现在楚国人都怨恶令尹,喜欢司马,假使采取司马的建议,那么战胜吴国的功绩就全归司马了。”就断然改变主意,轻率地领兵渡汉水,与吴军对阵于柏举(今湖水麻城),结果一败涂地。吴军乘胜穷追猛打,五战五胜,攻古了楚国的郢都。 点评: 此战,吴王夫差不听伍员之言,养虎为患,终遭灭国。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并听取谋臣文种、范蠡之言,主要靠谋略制胜;亲齐、结晋、联楚的外交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春秋末期的战争,已发展为智战。 当时人即认为“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国语·吴语》记楚将申包胥言)战争中还出现了早期入海远航作战及河川进攻等新的作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