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拜见小师傅

古时弟子日常见师父该如何行礼?
古时弟子日常见师父该如何行礼?
提示:

古时弟子日常见师父该如何行礼?

女弟子?古代除了呃,尼姑戏子之类的特殊情况,没有收女徒弟的吧。 最早的时候学生见到老师所行的礼和见到父母所行的礼是一样的,都要大礼参拜。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子女对父母亲及以上长辈,学生对老师,行的就是顿首跪拜礼。 汉以后,人们生活起居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长揖礼。行长揖礼时,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长揖礼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用于学生向老师的问候。

古代睡觉前给师傅请安怎么说
提示:

古代睡觉前给师傅请安怎么说

各个朝代请安的姿势也不一样 下面是较早的秦汉时期的再拜“再拜“是指两次拜礼,说成“作揖并叩头”是不恰当的。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为重,它们各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再拜”不应当有作揖的解释。 古代的跪拜礼,因行礼姿势不同或行礼次数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统称为“拜”。《周礼·春宫·大祝》中有稽首、顿首、空首、奇拜、褒拜等“九拜”。东汉郑玄注:“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当读为奇偶之奇(jī) ,奇拜,就行一次拜礼;褒拜,就是再拜,行两次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时用两拜,表示更加恭敬。《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孔子的马厩失火烧毁,同乡来慰问,孔子答拜表示感谢,“拜之士一,大夫再。”孔子对于士这一阶层的人只拜一次,对于比士高一级的大夫,就再拜——拜两次。 古代跪拜礼中的“空首”礼,是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简称为“拜”。它是当时一种通常的礼节,平时行一次空首礼,也称做“拜”。孙诒让说:“凡经典男子行礼单言拜者,皆即空首,详言之则曰拜手,略言之则曰拜。”(《周礼正义》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礼,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这里的“公答再拜”指答拜两次空首礼。因此,“再拜”不仅是两次跪拜礼的泛称,也是两次空首礼的特称。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 -------------------------- 长跪也叫“跽”、“长跽”,是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膝着地,臀部坐在足跟上。跪则上身挺直,以示庄重,所以叫“长跪”。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跽而谢之曰……”,“长跽”即表庄重之意。 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叫“长揖”。 古时行礼一般称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有时也变常礼为三拜稽首,于是就出现了再拜,以表示礼节的隆重。 明代有请安(跪,打千儿),道万福,作揖,长见幼备表礼等等 到了清朝,行的就是满族的礼了,就像电视剧中那样,手拿手绢,放肩上 家丁通传称老爷,有...事情 或是少爷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居士怎样拜见、称呼出家师父
提示:

居士怎样拜见、称呼出家师父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 ,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 ,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请开示,应预约时间。 师问话,当实答。一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