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绪缨

论文: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二)
这个时期,我国管理会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班组核算。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显著成效(姜开齐,1951;谢咸临,1952)。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经济活动分析。1953年我国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班组核算只能反映问题之所在,而要寻找问题之根源,必须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只有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才能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杜昂,1998)。“经济活动分析”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60年代初期,我国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杜昂,1998)早已体现“平衡计分卡”的精髓。第三,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比、学、赶、帮、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来美国很流行的“标杆制度”(Benchmarking)。此外,还有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生产费用表、成本管理的群众路线和厂内银行等等都具有鲜明特色(胡玉明,2002)。此外,远在1951年《大众会计》创刊号发表了汪慕恒先生的一篇比较详细介绍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关系的文章——《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遗憾的是,该文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7)。可见,我国学术界对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的研究并不晚,然而,过了将近30年之后,这个问题才被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引入我国。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管理会计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20多年的企业改革过程中,从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到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至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整个改革思路都是沿着对企业放权让利这个中心进行的。其实质是以权利换效率。围绕放权让利展开的企业改革,为被旧体制桎梏已久的生产力释放和经营者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功能进行了培育,市场机制开始产生作用。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由此,我国责任会计进入一个高潮期(乔彦军,1997)。不过,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90年代以前的管理会计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进入90年代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刘汉章,1996)。作业成本计算也开始在我国企业运用(王平心,2001)。
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来自何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外部政策驱动是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力是管理会计产生、发展和倍受重视的源泉。
(三)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窘困”现象
从70年代末期开始,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我国会计学术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管理会计教材。这些教材对于普及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学术界曾对中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大量的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也日臻完善,同国外会计学界也广泛地开展了有关管理会计论题的国际交流。于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只要我们稍加审视,就会发现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繁荣中的窘困”现象。虽然对管理会计的讨论很热烈,但是,基本上属于从概念到概念,在概念或定义上喋喋不休、空发议论,研究的出发点往往不是问题导向,而是空洞的概念,既解释不了管理会计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了(8)。
与此同时,借助于国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便利条件,会计学术界始终没有摆脱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惯性。几乎西方管理会计一出现新理论或方法,马上会同步引进到我国。这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追踪学科发展前沿非常必要。问题在于很多人做同样的重复劳动。虽然每年发表众多的管理会计研究文章,但是,具有原创性或研究性的却寥寥无几(9)。90年代以来,虽然有许多文章倡导案例研究或经验研究方法,但是,也只是停留在“倡导”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来。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学术评价机制问题,终究难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10)。
三、管理会计的展望与启示
从总体上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难以揭示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能持续多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因此,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胡玉明,2001)。核心能力对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21世纪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
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我们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实践,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应用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围绕核心能力的培植,“立足中国企业实践,追踪和借鉴国际经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Practice-basedResearch)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就是对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一个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总之,我们倡导“研究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4期。
3、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余绪缨:《会计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5、Anthony A.Atkinson, Rajiv D.Banker, Robert S.Kaplan and S.Mark You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Hall, Inc. 1995.
6、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讲主题的转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
7、H .Thomas Johnson and Robert S .Kaplan,RELEVE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7.
8、李天民:《论管理会计的前景》,《会计研究》1988年第5期。
9、Robert. S. Kaplan, Measuring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 New Challenge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The Accounting Review, October 1983.
10、毛付根:《管理会计》,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Robert. S. Kaplan,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 1984.
12、Robert .S .Kaptan,The Rol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1986.
13、M. Bromwich and A. Bhimani, MANAGEMENT ACCOUNTING: EVOLUTION REVOLUTION, London , CIMA, 1989.
14、Robert W. Scapen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91.
15、Anthony A.Atkinson, Ramji Balakrishnan, Peter Booth, Jane M.Cote,Tom Groot,Teemu Malmi, Hanno Roberts, Enrico Uliana, Anne Wu, New Direction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ume 9,1997, PP64-108.
16、胡玉明:《作业管理与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5期。
17、葛家澍:《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8、Michael D .Shields,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ume 9,1997, PP3-61.
19、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20、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THE FOCUSED ORGANIZATION:HOW BALANCE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21、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1949——1999》,《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2、姜开齐:《关于车间成本核算问题的研究》,《新会计》1951年第11期。
23、谢咸临:《介绍天津刘长福小组的经济核算经验》,《工业会计》1952年第9期。
24、杜昂:《冶金财会实践与探索》,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25、乔彦军:《为什么国有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上乏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26、刘汉章:《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理论学习参考》1996年第10期。
27、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余绪缨:《余绪缨学术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
30、Robert S.Kaplan and Anthony A.Atkinson:Advanced ManagementAccounting(3r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1998.
(我:程瑞川)
注释:
(1)本文的基本立足点是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因此,管理会计涵盖成本会计。为了行文方便,统称“管理会计”。如果把管理会计定位于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那么,“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费文星,1990)。由此,会计一开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但是,本文对20世纪以前的“管理会计”存而不论。
(2)1957年更名为全国会计师协会。
(3)在国外,以Cost Accounting或ManagementAccounting或Cost andManagement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在内容上没有显著差别。
(4)卡普兰在《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将数学分析方法的应用降到最低限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擅长且曾经极力倡导数学分析方法的卡普兰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观念转变。
(5)管理会计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效益”,只不过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已,其本质都一样。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自然转化为高“效益”,而在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首先要接受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高“效益”。因此,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追求效益,管理会计都是围绕“效益”而展开。
(6)1984年以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市场体制的建设,为什么国家还会在1984年和1986年分别颁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呢?因为当时我国正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利润包干、第一步“利改税”和第二步“利改税”,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国营企业中普遍推广承包制等经济责任制。所有这些都要求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活动进行统一的规范。因此,《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可以视为国家为配合企业改革和税制改革而建立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7)原以为这篇文章必是根据美国的资料写成的,经与作者汪慕恒先生联系,证实该文乃是汪慕恒先生独立思考的产物。
(8)大量的文章集中讨论管理会计对象、理论体系、能否独立成科、是否适应我国企业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等等问题上。这些文章往往是“大题小做”,甚至“大题无做”。
(9)作者本人一直在反省自己,好在文章不多,不至于制造更多“文字垃圾”。但是,当作者看到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没有新意的“浅论”或“初探”式的文章不断“出笼”时,内心还是充满忧虑。因此,作者提出“研究成果”包括发表在杂志上和发表在市场上的成果两类。作者更重视发表在市场上的成果即通过推演管理会计理念,借助企业的力量,介入企业管理实践,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
(10)因为许多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还需要评职称。案例研究或经验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一年半载未必能发表一篇论文。而我国评职称注重论文数量而不是质量。
编后语:
作为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会计,在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作用与影响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的全过程中,是现代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科学地应用和实施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开设“管理会计”专栏,其目的一是推动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密切关注全球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二是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目前,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还不普及,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是管理会计应用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学者,能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推广和应用,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具有生命力。(完)
求一篇会计论文。题目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思考。
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思考
--------------------------------------------------------------------------------
提要 管理会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危机,也存在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试从分析管理会计的现状入手,展望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我国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方面先后经历了宣传介绍、吸收消化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管理会计近年来既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与危机,也存在着极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本文拟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以及我国今后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术界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逐渐受到冷遇。其表现如下:
(一)学术研究兴趣不高。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与前者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据对我国会计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余年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从过去10余年间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来看,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从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看,将管理会计领域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也同样寥寥无几。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已明显不受重视,这无疑是中国近年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首先,管理会计理论的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第一,它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现金流动论、价值差量论、总资金运动论等不同的观点。第二,由于研究对象模糊,也导致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不明确。第三,目标不明确,它是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还是提高经济效益,或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无统一、明确的说法。其次,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操作中甚至出现支解管理会计的情况。
(三)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约有30余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账、报账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根本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根据调查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与上述结论相同。一些总会计师认为,现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不少,但企业可以实际应用的却有限,他们极力主张,我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应包括我国一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四)现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急需总结和提高。我国自7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一些企业已具有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50年代初期开展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一些企业过去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介绍,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由于没有学术界的参与,其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从而难以将其经验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开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因而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参与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富有成效地解决学术界与实务界相互分离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难题,还可以使典型案例经验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形成系统的案例研究报告。这不仅在实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而且对我国会计学术界今后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能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相结合。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近几年运用非常广泛,成为实证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普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推广运用,使用价值较高。而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没有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就难以进行。我国会计学术界将同实务界密切合作,通过对全国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新课题。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逐渐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管理业绩。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创新。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研究的状况;第二,多课题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将使其研究成果更具有实用价值;第三,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四)拓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经济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其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即对某一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全程”的指导与监控。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对象由主要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主要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表现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人员组成以高智力员工为主体,资产组成以人才和知识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往往是拥有了人才,拥有了高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便拥有了制胜的武器,从这一点来说,传统的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便有了新的延伸——对知识资源的计量的复杂性与风险性,要求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即要力求充分做到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这样,企业本身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将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以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管理会计本来就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经营管理而存在,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文/杨学军)
用治学造句(大约30个左右)
1、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 2、陈景润叔叔的治学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3、陈教授一生严谨治学,德高望重。 4、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 5、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6、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7、一切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学说,都是胡说八道。 7、祝您造句快乐 天天进步lishixinzhi! 8、读书治学,只有苦功,而无捷径。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治学修身,舍已为人。 10、这个世界政治学的大目标,十二个字就讲完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但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宇宙毁灭的时候。 11、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亚里士多德 12、他一生著作等身,宏论盖世,为人谦逊,治学严谨。 13、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他常说做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用心去做。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名言,应当也是完善化学教学艺术的至理名言! 15、毕士安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lishixinzhi。知人善任。 16、他们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17、王老师知识渊博 治学严谨 对同学又坦诚宽厚 真是我们的严师益友。 18、他那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钦佩。 19、科学家们总是研精覃思、严谨治学。 20、物候学家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赞赏。 21、执教风格:治学严谨,自成体系; *** 四射,不拘一格;信息量大,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挥洒自如;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不失形象诙谐和幽默风趣。 22、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更是学生的表率。 23、孔子作为儒家的至圣与先师,他在治学、为政、做人、交友等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24、求学是学习者,治学是研究者,劳动是工作者,育人是教育者,决策是领导者,时尚是领跑者,实践是创造者,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祝消费者节日快乐! 25、久闻贵校校风淳朴,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五十载以来,贵校更是锐意进取,求实创新,捷报频传。祝愿贵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一马当先,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6、一心一意教书,两袖清风育人,韦编三绝治学,四书五经通阅,六尘不染授业,七步成诗才气,八方桃李遍地,九洲学识无敌,十全十美第一。教师节快乐。 27、修身张正义,义薄云天;文明扬浩气,气贯长虹。严谨治学,学贯天人际;文明做人,人争日月光。 28、这些都是后起的解释,难免有重构的成分,恐与历史真相距离较远。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疏于治学,同人啧有烦言。 29、张教授不只是传授学问而已,他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更是学生的表率。 30、总之,日本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成就突出,其水平不让苏俄,究其因不仅在于日本的发达,更是日本西夏学界孜孜以求,辛勤耕耘的结果,其治学精神可敬可嘉,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