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

一字师的故事有哪些?
一字师的故事有三个,如下: 1、五代时期,王定宝的《唐摭言》中记载李相读《春秋》时,“婼”应读“敕略切”,李相误读为“敕晷切”,小吏向他解释后,李相感到很惭愧,于是“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2、唐朝时,齐己作了一首诗,名为《早梅》,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突出“早”字,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觉得很有道理。当时读书人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 3、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诵读了一句“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很多人都夸赞他,只有山东一位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天锡弯下腰,拜老叟为“一字师”。 “一字师”的来历 古时候,人们往往将那些能把他人改动一字,使之更贴切恰当的称为“一字师”,这种叫法最早源于唐朝末年。 晚唐时期诗僧齐已在《早梅》诗中写道:“万木栋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已写完诗后反复吟诵,觉得不满意,就向诗人郑谷请教。郑谷把“数枝”改为“一枝”,使诗意更贴切,更符合早春的景象。 齐已大喜,说道:“梅开第一枝最先来报春。”齐已遂拜郑谷为“一字师”。后人称改一字师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
关于一字师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一字师的故事如下: 1、贾宝玉拜薛宝钗为一字师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一回,其中宝玉所作的诗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是用来描写芭蕉叶。宝钗提醒他元妃不喜“玉”字,教他改成“蜡”;即为“绿蜡春犹卷”。 绿蜡出自于唐朝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这“绿蜡”写出了芭蕉叶的色泽却不用到“玉”字,恰到好处。所以称宝钗为一字师和师傅。 2、齐己的一字之师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3、萨天锡的一字之师 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4、杨万里的一字之师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王一亭的介绍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上海周浦。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1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上海光复后,历任军政府交通部长、商务总长、中华银行董事。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致力于慈善事业。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交流贡献卓绝。王一亭作品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意识。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画艺大进,继承任派风格。晚与金石派大师吴昌硕亦师亦友,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构图讲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在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中影响仅次于吴昌硕1。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1932年任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后,坚辞不就伪职,表现出高贵的劲风亮节。1938年11月病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公葬。蒋介石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