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

大明的耻辱--土木堡之战
大明的耻辱--土木堡之战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 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 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 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 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 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 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 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 “投降的不杀!” 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 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大明王朝最惨痛的失败——土木堡之变
1368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大明,这个王朝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这个王朝骨气的最贴切的描述。但是这个有骨气的王朝在1449年,建国100余年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帝国危机——土木堡之变。
1449年,漠西蒙古瓦剌,借口明帝国为满足他们进贡邀赏的要求,开始在边境地区不断制造摩擦,当时的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他九岁登基,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但是在其统治期间,重用宦官王振,1442年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掌握大明王朝政权,大明王朝政治开始腐败。明对瓦剌的挑衅,王振不断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当时年轻气盛,不顾大臣反对,带领大明王朝20多万军队亲征瓦剌,但是由于指挥的失误,大明王朝20多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随军大臣几乎全部战死。
被俘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断层,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没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团的政治力量,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依靠宦官击集团,间接导致明朝后期出现宦官,文臣轮流掌权的局面。从战略上来看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被迫改变自己的战略方针,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30年前,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消灭北元,五次北伐,数次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被迫明朝称臣纳贡。为什么30年后,局面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失败。表面上来看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大明王朝败坏的军政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寓兵于农的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卫所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就使得原有的卫所制度难以为继,导致当时的军队兵员不足,训练荒废,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
大明的卫所
第二、指挥失误,仓促应战,先说仓促出战,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心智极不成熟,一切大权交由王振,王振怂恿他御驾亲征,他就御驾亲征,而且不顾大臣劝告,仓促出兵,既不制定战争策略,也不了解敌情,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没有搞定,就急急忙忙御驾亲征,导致军队最后因后勤不足而崩溃,再说指挥失误,在不知敌,不知己的情况下,英宗开始了他瞎指挥的序幕,其一、进退失据,在明军主动发起攻击后,初次交锋明军失败,但是这次小的失败的损失对明军来说九牛一毛,但是明军仓皇后退,但是后退又不彻底,不进坚城驻守,而是在平原地带徘徊,既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战斗主动权。其二、路线一变再变,英宗先是要去王振老家给他撑场面,后来又担心军队踩坏庄稼,再次改道,这种行军路线的一日三变,不仅使得军队疲惫,也给了也先军队追击的时间,同时屯兵于野,也是强化了蒙古骑兵的追击和野战,弱化了大明军队的火器优势。
明军行军图
第三、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大明对蒙古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个被明成祖朱棣打的臣服大明的蒙古,还没有意识到瓦剌和被击败的鞑靼是不一样的,而且通过20多年的休整,蒙古已经开始再次崛起,在这种一个变强,一个变弱的情况下,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明局势图
到底谁该为这次失败买单。
这次失败,许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怂恿的结果,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观点我同意但又不同意,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人不假,但是罪魁祸首还轮不到他,我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首先,作为皇帝,重用宦官祸乱朝政,远离贤良,使国家腐败,军备废弛。为了脱离三杨控制重用王振,甚至四朝元老托孤重臣、勋贵之首位极人臣的太师国公张辅,都被一个佞幸宦官喜宁欺凌到只能忍气吞声以避祸的地步。其次,好大喜功,虽然出兵是王振怂恿的,但是作为皇帝他不点头,这事可能发生吗,作为皇帝的朱祁镇渴望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屯兵土木堡,因为他想赢,而不是灰溜溜回京,同时成国公朱勇带领五万精锐骑兵作为殿后部队,不做防御反以战斗队形主动攻击也先就业说的通了,可能明英宗认为,成国公朱勇军队多于也先,可以将其击败,然后自己再去收人头,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同时当时的明朝军队也没有开国之初的那个实力,所以种种原因的堆积,造成这次大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