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人漳

黄兴的故事30字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仅午。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曾化名李有庆、李寿芝、张守正、张愚诚、张愚臣、李经田,“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时又化名冈本义一、今村长藏,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896年中秀才。1898年黄兴由城南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关怀国家民族前途。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国。戊戌维新和自立军起事相继失败,开始倾向革命。1902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年底与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旋又组织湖南编译社,准备有计划地译介西方名著。1903年与留日学生500多人集会声讨沙俄侵略罪行,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教授枪法。不久自认为运动员,回两湖策动反清革命。后在明德学堂任教,利用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物色同志,酝酿成立革命团体。11月与刘揆一等筹组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正式成立,被推为会长。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经宫崎寅藏介绍,与孙中山在凤乐园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又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移交同盟会,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年底离日经香港潜入桂林,发展革命组织,策动郭人漳、蔡锷反正。
1906年转赴新加坡,协助孙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分会。返日后又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湖南运动会党,策划起义。年底萍浏醴起义爆发,复派周震鳞、谭人凤回国策应。1907年2月与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审定《革命方略》,在旗式问题上与孙中山发生争执。为顾全大局,励从孙意。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4月离日赴香港。此时东京发生倒孙风潮,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闻讯,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东京倒孙风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南方起义,亲自主持或参加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起义。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孙风潮。竭力为孙中山辩解,坚决维护孙的领导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1月赴槟榔屿参加孙中山主持的秘密会议,商定集中全党力量,在广州再次起义。1911春与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任统筹部部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署,伤右手。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赞成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武昌起义后乔装赴鄂,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汉阳失守,辞职赴沪,被光复各省代表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得悉孙中山回国,推辞赴宁组织临时政府。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6月解职。8月被选为国民党理事。9月赴北京与袁世凯会商国是。1913年宋案发生,一度主张法律解决。“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5年孙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孙中山在叙别宴集古句书联相赠:“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1916年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清朝名人有哪些?
1、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2、张之洞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3、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林则徐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5、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清代的名人有哪些?
1、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2、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3、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4、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5、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