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理

当年,娶了中国演员的美国军人,花16年在中国拿到中国籍,如今生活怎样?
中国日益开放之后,很多外国人都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够来到这座国家,亲身体验它的风情和美丽,看来,当一个国家开始显现出强大实力的时候,它自身就宛如一片磁石,能够牢牢的吸附外来的优秀人才,吸附先进力量,这让人想起了那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只要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劲,足够优秀,就不必惧怕人才的流失,相反可以用东道主的身份,对外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这些人的存在。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还身处战乱之中,是一个贫穷国家时,就有一些外国人受到中国文化的感召,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中国人,并且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中国,这样的人总是让人觉得非常的感慨。 沙博理出生在美国,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以至于他只能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辛苦地读完了法学院。小小年纪的他,因此培养出了极其坚韧的素质和顽强的毅力,这也为他日后当兵埋下了伏笔,后来,他当上美国大兵,还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外派的机会,他没有被派遣到那些战乱纷纷的国家,事实上他是被派到中国,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接近抗日战争的胜利了,所以他在中国也没有待上多长的时间。直到1946年,沙博理返回美国,并且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了一所大学,专门进修中文,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表现的太过强烈,以至于有人专门给了他一个机会,介绍他去上海找一家杂志社的主编。 这名主编是一个长相非常漂亮的女孩,而且心中充满对艺术的执着热爱,在沙博理来到中国,与这名女孩相遇之后,他跟她慢慢的坠入爱河,沙博理觉得这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他热爱中国,而又跟一个中国女孩结成了情侣,他希望能把握好这段感情,所以,他们很快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以后,沙博理留在中国,跟妻子一起做着有利于中国的工作,并且继续发扬自己在中文方面的文学天赋,希望能够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对夫妻虽然国籍不同,但是热爱中国的心都是那么的相似。1950年1月,两人的女儿出生了,所以他们之间有了更深的羁绊。在中国过了十六年之后,沙博理有了中国国籍,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人,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和向往。2014年,沙博理在中国的土地上平静的去世了,回顾他这一生的时候,他觉得很高兴,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心中所有的理想。
当年娶了中国演员的美国大兵,花16年在中国拿到中国籍,对此你怎么看?
在现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走出国门去往外国看一看没有见过的风景,感受一下别国的人文风情。并且还有的人想要定居在外国获得别国的国籍,在现如今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而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非常难拿到永久居留证的国家,自然也是很多外国人想要定居的地方。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当年那个娶了中国演员的美国大兵花了16年的时间,在中国拿到中国国籍,后来如何了呢? 一、热爱中国的美国大兵 这个美国大兵名叫沙博理,沙博理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家庭中。在他少年时代家里出现了变故,家道中落,于是沙博理就靠自己打工挣零钱使自己读完了法学院。而在毕业之后,沙博理就去参了军,做了一名美国大兵。在那个时候,美国政府出于对国际战事的考虑就想要派遣一批美国大兵学习别国的文化。而沙博理就被派遣去学习中文。在那个时候,沙玻璃接触到了中华文化,于是从此就爱上了中国。在1946年沙博理从军队退役之后考上耶鲁大学,开始进修中文,并且在1947年愚人节前一天来到了中国。在来到中国的时候,他身上就带着一封来自耶鲁的中国女同学的介绍信,这个同学让他到上海找《人世间》杂志社的主编,一个叫凤子的女孩。而这个凤子的女孩儿就是沙博理日后的妻子。 二、沙博理与凤子 凤子在做主编之前,一直是上海一个非常著名的话剧女演员。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上学时成绩一直非常优良。并且大学还是在复旦大学攻读的,在复旦大学期间,因出演《雷雨》这部话剧的女主角而成名,在那之后,她还相继出演了几部非常有名的话剧。凤子不仅长相漂亮,而且性格更是泼辣,爱憎分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在1947年,沙博理32岁的时候遇到了凤子,那时候凤子已经35岁了。沙博理与凤子第一次见面,两人便一见钟情。再后来,他们就在上海一起工作,沙博理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一年之后,两人就结婚了。 三、将中国当作了家乡 沙博理在和风子结婚之后就发现凤子其实一直在和地下党人特工有联系,帮助地下党人。于是沙博理就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妻子的工作当中,利用律师事务所帮助那些共产党人顺利转移。就这样,他们夫妻二人过着非常惊心动魄的生活。在解放以后,沙博理继续留在中国,翻译一些文学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以及抗战历史。1950年1月,沙博理和凤子的女儿就出生了,他们为女儿取名为亚美。再后来,1963年的时候,沙博理就取得了中国国籍。而且在中国沙博理翻译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水浒传》就是由他翻译的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1996年凤子病逝,随后的日子沙博理就一直在怀念着凤子。在2014年沙博理去世了,在他生前他表示很高兴自己能够拥有中国的国籍。
沙博理的人物生活
1947年春天,沙博理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上海,之前他在美国只学了9个月的中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落脚后的沙博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凤子。沙博理刚来中国就结识了上海著名演员凤子,第二年两人结为夫妇,在那个“跨国婚姻”还很少见的年代,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不但更快速地学习了汉语,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也许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决定留在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发展,投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沙博理说:“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 我的中国的凤凰。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婚后的沙博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翻译。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他通过这些翻译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形象,努力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加入中国国籍,是当时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并在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大事件。自1983年沙博理离休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他离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对一些问题提议案,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沙博理被称为是“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
沙博理的人物生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退伍后沙博理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1947年4月来到中国,1951年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1954年后在外文出版局人民画报社任职。1952年开始发表译作,翻译了2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