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承

丝绸之路,文化中国 作文1500字
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ù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张骞他们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做了俘虏,只好住在那边,一住就是十多年。别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说话、做事,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也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时,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只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这会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
张骞见了大宛王,要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说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这样。原来月氏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堂邑父就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
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
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
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
丝绸文化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丝绸文化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丝绸文化作文1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位于湖州吴兴区的西山漾公园,游览公园里的亮丽风景。 一进大门,我就看到一弯浅浅的水塘。水塘后面种着许多竹子,它们昂首挺胸,像一个个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四周野花遍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一个个绽开笑颜,喜迎四面八方的来客。 往前走就来到了文化中心。我知道湖州丝绸有着至少四千余年的历史,经纬天下,传承至今。展馆的门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一路贴着许多图片,有着详细的介绍。 再往里走,就看到一尊尊陶俑石像,不同于兵马俑的磅礴气势,这里的石像似在向我们展示一项传统工艺的形成。那些石像雕刻的栩栩如生,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养蚕、抽丝、织布的整个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沿着楼梯来到了二楼。浩大的`演播厅正在播放着蚕宝宝的一生,最后破茧成蝶,而它吐出的丝被织成布,做成漂亮的衣服,沿着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这次西山漾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西山漾的美丽风景,更让我学到了关于丝绸文化的知识。我为我生活在这个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城市而骄傲。 丝绸文化作文2 今天,有两位浙江理工大学的姐姐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丝绸文化。首先给我们讲丝绸发展的历史文化,丝绸的品种、刺绣艺术、染缬工艺、丝绸的传说。 接着给我们看了蚕长大吐丝的过程,刚开始只是米粒大小的卵,慢慢变成幼虫,幼虫通过吃桑叶,经过五、六次的脱变,长成了大蚕,它会吐丝,将自己一层层包裹起来,渐渐形成一层膜,最终变成茧。几天后,从茧子里钻出蚕蛾,蛾卵下好后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后来我们还做了一次扎染试验,请两位同学上台,他们在一块方巾上进行扎染,在姐姐的指点下,开始动手了,扎线一定要扎紧,不能松掉,再进行染色。染完后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两位同学手上的方布,慢慢打开,哇!一位女同学打开后,看不出图案,是一整块染了色的布,可能是没扎紧。另一位男同学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看似简单的活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这次解说我了解了丝绸是怎么来的,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扎染的技术,使我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诗词大会武亦姝
诗词大会武亦姝的内容有: 一、武亦姝,女,汉族,2001年5月10日出生于上海,是复旦附中中学生。2017年2月7日晚,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节目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发表过文章《你是我心中的风景》。 二、2017年5月获得“2017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2019年以613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武亦姝父亲武雷是名律师,母亲是名美术老师,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里,武亦姝自幼就被父母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三、武亦姝封顶《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还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武亦姝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手的强大,自身年龄差、相貌可人、诗词储备量惊人。 四、武亦姝最大的特点,反应特别机灵。在“飞花令”对决赛中,说出含“月”的诗句,武亦姝说了句“明月几时有”当即判为已经说过了。武亦姝不慌不忙,淡定的来了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定乾坤。 五、蒙曼教授对武亦姝的评价是: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武亦姝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走红你如何评价呢?
说实话,刚开始我并不看好这个女生,总觉得作为是诗刊编辑的彭敏又或者是北大博生生陈更更有能力胜出,可是后面几场武亦姝的表现确实让我被惊艳了一把,不得不应证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经纶满腹,气质秀静!“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不用付出的!”为什么别人能够有那样的成功?因为她埋头于诗词的海洋中,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或许她正捧着本书在享受古人的风情。武亦姝的成功是我们的榜样,更是现在年轻人的榜样。她在舞台上轻松,认真,沉稳的表现是很多年轻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为什么年轻人都会有浮躁的性子?因为我们的阅历过少,一些很普通的小事就会给我们的情绪造成很大的波动。而改变这种浮躁的最好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读书!阅历需要年龄和岁月的堆积,沉淀才能够做到,而阅读则不需要和阅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在你羡慕武亦姝的同时,不如也学学她热爱诗词的那股劲,多多读书。肚子里有墨水,才能有文采!肚子里有诗书,气质才能秀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