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浮士德

浮士德的精神是什么?
浮士德的精神是什么?
提示:

浮士德的精神是什么?

热爱现实、勇于实践、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浮士德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意义。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扩展资料: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

浮士德精神是什么?
提示:

浮士德精神是什么?

浮士德式文化追求人的精神解放,鼓励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而这种创新性,一定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现代社会也许有利于社会进步、创新精神的发展,但在乡土社会中,是不需要这种发展和创新。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 一般来说,阿波罗文化与浮士德文化在很多方面正好相反,浮士德文化强调发展和创新,阿波罗文化则突出稳定和维持现状。 扩展资料: 浮士德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浮士德精神追求人的精神解放,鼓励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而这种创新性,一定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现代社会也许有利于社会进步、创新精神的发展,但在乡土社会中,是不需要这种发展和创新。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小,社会变动也小,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桃花源记》中会出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况。

简析《浮士德》
提示:

简析《浮士德》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千百年来无数人深究的问题。浮士德同样也曾困于这道难题,但他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浮士德》是德国剧作家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主人公浮士德是个博士,也是炼金术士。他博览无数,却对人生意义感到迷茫,遂与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魔鬼在他这一生中将为他服务,展现人世间一切欲望享乐来诱惑浮士德。而如若浮士德接受诱惑,安于现状,或对某一个瞬间有所留恋,说:停留一下呀,你多么美呀!从而放弃追求,放弃上进。那么他的灵魂将属于魔鬼,来世为魔鬼服务。浮士德基于对自己的能力与思想的深度,答应了这个看似近于死亡之约的协定,开始了他新的一生。梅菲斯特带他来到女巫的居所,给他服下了一种药水。他变得年轻,可以好好活一次了。


浮士德的一生,追求了爱情,追求了政治,追求了纯粹的美,追求了事业。在这几次追求中,梅菲斯特都不断在诱惑他,但他从未安于现状,每一次的追求所引发的悲剧性的结局,使浮士德不断得到领悟。而浮士德的人格向更高品格的每一次升级,他人性中的善发挥的最强烈的部分,是在他追求爱情,纯粹的美,和事业这几部分之中。


  一、追求爱情


浮士德在开始所追求的爱情,是欲望的支配。格蕾琴是个小市民,但内心纯洁,容貌美丽。浮士德看见从教堂出来的格蕾琴,心生爱慕,便想得到她。梅菲斯特促成了他们。但格蕾琴怀了孕,她的哥哥为了她与浮士德决斗,被梅菲斯特害死。此时的浮士德早已意识到自己对格蕾琴的行为是多么可耻,他纵由了他的欲望,使格蕾琴变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女,她淹死了刚出生的婴儿,被关进了监狱。当浮士德见到她的最后一面时,她痛悔自己的所为,在监狱中虔诚的忏悔,拒绝与浮士德一同逃离。








尽管浮士德使格蕾琴落得这样的下场,但他对她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并非都源于梅菲斯特所勾起的欲望。他对格蕾琴的追求更多是发自爱情,发自内心。但格蕾琴在狱中已是心灰意冷,她的廉耻心不允许跟随浮士德逃离。


对于浮士德的痛心疾首,梅菲斯特作为魔鬼,他并不觉得浮士德的爱有任何真实性。他认为浮士德只是在装腔作势,与格蕾琴之间毫无真心。人类的善与魔鬼的丑恶在这时形成了强烈对比。


  二、追求纯粹的美


在浮士德追求政治时,梅菲斯特将其化装成一个魔术师。他自己害死了弄臣,顶替了弄臣的位置。浮士德向皇帝表演魔术,而皇帝要求他召唤海伦(古希腊的美女)和帕里斯的幽灵。海伦和帕里斯都出现了。浮士德为海伦的美而着迷,在他的眼里,海伦不仅仅是一个美女,她象征着女性的美。在全书中,海伦也是一个象征。她是古典文化的象征。








但在海伦被帕里斯拐走后,浮士德十分恼火,忘记了不能触碰幽灵幻影的禁忌。他陷入了梦境,海伦和帕里斯的幻影也回到了冥界。梅菲斯特救了他,并带他去到了古希腊。浮士德向冥后请求释放海伦到阳间,被释放的海伦在梅菲斯特的促进下与浮士德结合。浮士德与海伦之结合,象征着北方文化与古典文化的结合。他们一个是来自北方,另一个是古希腊闻名的美女。并且海伦是从冥间返阳。他们的孩子名欧福里翁。在一次玩耍中坠崖而死。海伦也随之幻灭。这又是一悲剧性的结局。浮士德失去了海伦,但此时他对美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也就是品格的提高。这段剧本的名字为“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多少是虚幻与真实的之间。瓦尔普吉斯之夜原指魔鬼和女巫的狂欢节,在此处应是指浮士德与梅菲斯特在古希腊的历程。梅菲斯特追寻他所向往的丑,而浮士德追求的是纯粹的美。二者形成对比。这时,浮士德人性中的善受到美的激发,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但他仍没有满足于此,此时他有了新的追求——事业。


  三、追求事业


  梅菲斯特与浮士德回到了本国,浮士德想要为人民作些事情,修建大堤,造福人民。梅菲斯特在皇帝与争夺皇位者的一场战斗中,巧妙的使浮士德立了功,皇帝便封给了浮士德靠海的土地。而此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了。


  梅菲斯特在海上偷窃船只,如海盗般抢劫,为浮士德赚取大笔财富。而浮士德对财富不感兴趣,急于建功立业。在他的领土附近有一对老夫妻,住在一间茅屋里。浮士德觉得这对老夫妻居住于此使他的领土并不完美,使那块土地不属于他,便让梅菲斯特催促他们搬走。梅菲斯特烧死了他们,浮士德对此非常愧疚。因为他没有告诉梅菲斯特怎么让他们搬走。他更强烈的憎恶梅菲斯特,更多的是憎恶梅菲斯特的恶。不久浮士德被忧愁(一个幽灵)吹瞎了眼,他把恶鬼们开垦墓道的声音误以为是人民在修筑大堤的声音,喜悦至想象到在大堤修筑好后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场面。他十分激动,下意识说出了“停留一下呀,你多么美呀!”这句话。契约生效,浮士德倒地而死。


  但浮士德并没有被梅菲斯特带走。天主让天使们引他飞升,入了天国。








这就是浮士德的一生。读完之后,我不禁思考,又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活着?浮士德的一生,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现实中去比较和思考。他毫不后悔地与魔鬼签契约,过了十分精彩的一生。在人世间的种种,能够使大多数人沉迷其中的他都体验了一遍。其中伴随着魔鬼的不断诱惑:爱情,政治(权力),事业。而纯粹的美,是个意外的追求。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这一点,所以谓之高品格的精神追求。而在文化与艺术中所存的独特的魅力,就是那股纯粹的美,给人带来美好感受而不能占有之美,如同刘禹锡所说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认知与追求,这种真正而纯粹的美,令人沉溺。在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中,浮士德认识到了,付诸行动追求了,虽然最终没有逃过悲剧的结局,但他就此理解了美。也就是他的高品格。由此,人性中的善因为理解了美,也上升了。


善也不仅是善良,人类居于万物中,在肉体上看不出什么特别。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动物的一生只为了生存,从未思考,从无思想。而人类是不同的。思想好比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因有思想而活的有意义。思想便是人的特别之处,是人性中善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活着?


  因为追求善与美。





在人生道路上斩破层层荆棘,到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你一生所追求的,想要活成的样子。

浮士德简介
提示:

浮士德简介

  1、《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2、《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3、《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