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培

老舍的原名和老舍的代表作
老舍的原名是舒庆春,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猫城记》、《离婚》等。 1、《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1899-1966)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2、《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3、《茶馆》 《茶馆》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投入拍摄,何群导演,陈宝国领衔主演。 4、《猫城记》 《猫城记》讲述了主人公“我”与朋友驾驶飞船前往火星,飞船却在降落途中不幸坠毁,只有“我”一人幸运生还。 5、《离婚》 《离婚》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23日《语丝》周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老舍被誉为什么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这个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他的著有长篇小说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个人生活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 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常培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絜青与老舍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研究有何重要贡献?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包括方言学和语体学。
(1)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标准语、文字以及语言政策、语言计划、语言教学,还可以帮助选择国家的官方语言,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
(2)方言研究是语言学中重要的一块,比如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形成的。
(3)语体学作为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一条参考的他人的)
社会语言学家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社会语言学的思想发端于索绪尔,法国社会学派和布拉格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的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丘里(H. Currie),他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语言和社会阶层的关系》(A Projection of Sociolinguistics:the Relationship of Speech to Social Status)中使用过。1962年,苏联的有关文献中也开始使用这一术语。 社会语言学这门学科大约诞生于1964年,是因为美国与该年出版了由海默斯(D. Hymes)编纂的《在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相关读物》(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 and Anthropology)等多部社会语言学著作。此书收录了20世纪20年代起发表的有关于言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名著69篇以及长达39页的书目。同年5月间,布莱特(W. Bright)主持召开了首次社会语言学研讨会。是年夏季,美国语言学会语言学讲习班上,各路专家一致赞成以社会语言学命名这门交叉学科。是年秋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组成社会语言学委员会。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1966年出版的会议论文集《社会语言学》是其标志。 ·语言与社会阶层 人们早就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方言。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也有特点。他们把它称作社会方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拉博夫(1927~ )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这个词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发音,实际上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或几乎不发。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62%和51%),于是发r音成为上层职员的标志。下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要低得多(20%),于是不发r音成为下层口音的标志。但是下层职员出于一种语言不安全感,在回答顾客问话的时候,往往尽力多发r音。 ·语言与社团归属 英语发音有各种异体,以“公认音”(RP)最受尊重,上层人士发这种音,向上层靠拢的阶层也发这种音。可是英国学者P.特鲁吉尔发现,在英国东部诺里奇工人区,人们不是放弃自己的口音去学那文雅的公认音,反而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人坚持当地工人阶级的口音。因为只有这样说话,他们才有亲如一家的感觉。他们的归属感决定了他们对口音的选择。 ·语言与种族偏见 人们从自己的语言习惯出发,往往对某种语言有好感,对某种语言有偏见。美国学者W.E.兰伯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法、英双语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个英语、法语同样熟练的人的话语录在磁带上,放给一些大学生听,但不让他们看见说话人,只凭听话的印象来对说话人作出判断。出乎意外,在这个人说英语时,人们对他估计很高,说那人大概长得漂亮,个子很高等等,而在他们听同一人讲法语时,对他的估计就低得多。原来受试人把讲法语的人看成二等公民,所以一听见有人说法语,心里就有几分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