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伯

读《活出意义来》有感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存在的意义不是预设的,而是在面对生存的挑战时不断选择的结果。德国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博士在《活出意义来》这一本小书中,现身说法地通过意义治疗法,坦率而真诚地对这一现代存在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作了发人深省的阐述。这本书的扣人心弦,不仅仅在于它的独到见解,更在于作者骇人心灵的独特经历。作者在二战期间,曾是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煤气间,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正是从这里,从一个人除了这寒伧可笑的一身之外别无余物可供丧失之时,发现了选择对于人类生命的独特意义: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人类生命中最强劲的力量,也就来自于此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只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而弗兰克更要强调的,却是从生命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发现出生命的意义来,相比之下,我们从皮包骨头历尽劫难的弗兰克身上能够看到的,是比壮硕的海明威更见顽强的.人的力量。当海明威用他那杆自戮的时候,弗兰克却在集中营为挽救绝望的同伴们的生命而寻求活着的意义。你为什么不自杀?正是意义治疗法的第一声发问。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也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你为什么不自杀?为了子女,为了尚待发挥的才能,为了一份珍存的回忆,正是从这些维系着绝望者生命的纤弱的细丝,弗兰克发现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由此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途径,让任何处境中的人们活出意义来。
第一种途径可以说是常态的,即创造和工作,这是功绩和成就之路;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体认价值,也就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工作的本质、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的超拔更在于他所说的第三种途径,即使是面对苦难,他也可以借助于受苦受难,获得生命的意义;甚至,就是苦难本身,也应当具有生命的意义。当他的难友们发出我们能在集中营中活下去吗?如果不能,所有的痛苦便没有意义。的疑问时,他的发问却是: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们四周的死亡,有意义吗?如果没有,那么人的生命终究毫无意义。人们在绝境中不能选择生死,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这正是大写的人的力量,超越外在命运的力量。
活出意义来的要旨即在于,选择使人的生命存在获得了意义。读过《活出意义来》后,在面对时时袭来的荒诞与绝望时,我们也许会更加坚信人的生命的力量。
好书:《活出意义来》
好书推荐:《活出意义来》 书名:人对意义的追求(活出意义来) 作者:【奥】维克多·E·弗兰克、赵可式 等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一名俘虏,《活出意义来》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历炼和浩劫的描述,同时,也是俘虏编号119104的他,在牢狱生涯里发明“意义治疗法”经过情形的忠实记载。弗兰克的双亲、兄长、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只剩下他和妹妹。这样一位丧尽一切、历劫归来的生还者,这样一位历经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甚至没有那种屡经描绘的大恐怖,而是着眼于对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营中俘虏,为图生存而奋力挣扎的艰辛的关注。由于所有的事实都建立在一个具体人物的经验之上,这些事实连同整本书一道,都具有了可信度和特别的深意。更为重要的是,弗兰克在寻找并肯定生命的意义时,还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弗兰克在书中反复强调: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心理学看点: 生命意义 意义治疗法 生存挫折 心理治疗 心灵咖啡推荐理由:任何长篇大论的道理,都比不上一个好故事。看过这本书,还可以说任何晦涩艰深的理论,都比不上一个好故事,包括医学理论。 书摘: 1、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 2、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 3、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 书评推荐: 人类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当一个人被外界的强力给剥夺了一切财产、自由和尊严的时候,他是否还能维持着人的尊严而继续生存下去?本书作者通过他自己在二战的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铿然有力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由此挑战了在现代文化中盛行的对自由、幸福和人生的流俗观点。 按照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人是他环境和孩提经历的产物,他永远也脱离不了这些制约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将随着人的'成长逐渐进入潜意识,并在那里发挥着决定人的心理情感和人生抉择的关键作用。因此,人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所谓自由,乃是一种假想,当人自以为完全掌握着自己行动的自由的时候,恰恰是潜意识或社会-文化因素这样的非自我所能控制的力量支配我们最厉害的时候。这种想法,使得人们在面对战争、暴力、灾难,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隐性不公正和变相的暴力时,只能将这些现象归咎于生造出来的“死亡本能”,并在这种理论自欺中无可奈何的接受人类困境带给人的毁灭性的结局。 本书作者并不认同这样一种理论和生存态度,他通过自己在最绝望、最不公正的人类困境——纳粹集中营的经历,雄辩地反驳了以上理论的虚妄和片面,并通过反思指出了在人类困境中超越自我,拯救自我的可能方法——寻找意义。 从文中所描述的集中营的体验可以看出,在逆境中所忍受的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在于,人无法在自己的受难中看到任何希望,从而不仅仅在肉体上承受着苦难的折磨,而且在心灵中因为自己厌恶苦难的境遇而承受着更大的自我折磨,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致命,因为它让一个人的意志涣散,让人彻底失去信心,并不再拥有勇气去承受将来的苦难,憧憬可能的希望。 要找寻生命的意义,随着个人生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中不可能找寻到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普遍性的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询,就无话可说。 首先,找寻生命的意义,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性的态度,在我看来,三联翻译的书名非常抓住了本书作者的思想精髓。意义不是用理论反思出来,而是“活出来”的。所谓的“活出来”,首先就不是以一种老师求教学生的态度,来像专家和心理师咨询一个客观而明确的答案,并按照这个明确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活出来的意义,就是要靠一个人以一种抛入世界,卷入自己生命的切实的姿态,用自己的行动去慢慢领悟出来的。这样,他人的意见和对话永远只是触发自己生命意义的灵感,而不是提供现成意义的权威。 其次,活出来的意义,就绝对有着生存上的根据,不是一个人对他人生活的羡慕,或者某种抽象理论和主张而形成的教条。所以,心理师虽然不应该提供直接的有关于意义的答案,但是,他将努力通过语言和其他手段,激起治疗者追问他们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以治疗者的生存和生命为导向的,而不是以心理师既定的心理理论为导向的。 那么如何激发治疗者,或者说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人们追寻生命意义的勇气和动力呢?这里,作者又挑战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教条,就是心理的最佳状态在于舒适、平稳和没有矛盾。作者指出,这种状态未必就是人生最佳的状态,而那些充满着冲突、斗争和焦虑的生存状态,也未必就是失败的,或者病态的人生,恰恰相反,在创造者的身上,在一个人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的时候,在一个人奋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环境屈服的斗争中,我们能看到这种冲突恰恰是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在这种时刻,如果一个人还是保持内心的宁静,那非但不是健全,而是怯懦和病态,是生存挑战的怯懦和回避。所以,类似于上述的冲突和焦虑,并不是心理咨询要极力压制和克服的问题,恰恰相反,只有充分调动了一个人在生存抉择时刻的这种内心的张力,把问题充分揭示出来,才有助于人真正直面自己的人生,激发人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进行彻底的追问。 由此就可以看出,要追寻人生的意义,首先就不能回避痛苦,回避矛盾和冲突,只有让自己置身于困境所挑起种种矛盾和痛苦的张力中,才有可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真正需要的。 然而,痛苦和冲突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当一个人投身于自己的这些痛苦时,他还会有力量真正从中走出来吗?难道他不会因此而彻底被眼前的绝望所迷惑,并最终走上自我摧残和自暴自弃的道路吗?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还不少吗?而在作者的集中营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因此而彻底陷入绝望,并因此而断送了自己的希望和生命吗?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他比我们这些人更能体会到痛苦和冲突带来的恐怖;力量,可也正因为如此,他又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即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一个人逐渐放弃以自我中心为导向的生存价值后,才有可能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流俗的观念总认为,人生的意义只是与我有关的意义,那么,人生的意义,无论看来多么无私,最终都将划归为与我有关的价值。可是,本书作者通过他的理论和亲身经历,充分认识到了这种观念的问题。他在文中回忆了他在集中营中被剥夺了一切的东西,这不仅仅是财产,还包括手稿、亲人和朋友、自由,甚至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无法保证。在这种看似绝境的生存状态下,如果按照那种利己主义的观点来讲,人还有什么可以活下去的意义呢?绝对没有,即使用赌徒心理去乐观估计着将来的获救,那这种由任何正常理性都能意识到的微弱的可能性,也足以把那些利己主义所残存的乐观信念彻底打碎。 既然如此,本书作者又是如何在这种荒谬和无意义的境遇中活下来的呢?按照他的说法,是一次夕阳下的普照,让他意识到了与他妻子的那种切近的爱,他明白了,虽然他妻子不在他身边,而且他妻子甚至可能已经遇难,但是,无论是对他妻子未来的爱的可能性与责任,还是与他妻子过去的美好回忆与深刻的恩爱,这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被外部的暴力所剥夺的。面对着对他妻子的关切、责任与希望,他明白了自己受难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以他人为导向的意义的寻求和体认,通过这种超出自我狭小利益的斤斤计较之后的豁然开朗,使他重新在这个生命和自由的不毛之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 读到这里,也许我们自然就联想到了《圣经》中的话:“凡想保全生命的,必丢失,凡奉献生命的,必真正救活生命。”事实上,这就是人生意义最大的反讽。意义之所以需要活出来,就是因为,一个人运用理性反观着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往往把自我隔绝于这个世界,隔绝于他或她所处的由他者所包围着的关系之网,正因为如此,这个人把目光关注于自己的可见利益和社会文化给定的价值的时候,恰恰忽略了那些对他的人生来说同样重要,同样有价值的生存的侧面。于是,他越是想更准确的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他就越找不到,而一旦他放开了这些人为打造的界限后,人生的意义也就会像泉水一样,自然而然的涌现于他的面前了。这时,外界的强制很难再真正伤害到他,因为一旦明白了意义,痛苦本身也就成为了受难,而在受难中,人将因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变得可以忍受;自由的匮乏也不再成为折磨,因为一个真正明白人生意义的人,将会意识到,无论一个人被剥夺了多少自由,被强加了多少限制,这些外在的事物都无法剥夺这个人最后的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而这种选择态度的自由,恰恰是他通过放弃自己狭小的世界,重新发现意义的生命之流而赢得的。 在逆境中能够自我救赎的,恰恰是那些真正懂得如何恰当地放弃自我的人。 ;
《春节序曲》里面的乐器
锣鼓、唢呐、双簧管、大提琴、小号、英国管、小提琴等。 《春节组曲》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经常演奏的是组曲的第一乐章,即“春节序曲”。 《春节组曲》李焕之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 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