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西和

西和县属于哪个市?
西和县属于哪个市?
提示:

西和县属于哪个市?

西和县属于陇南市。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辖16镇4乡、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20年6月,总人口44.2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历史沿革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秦代属西县、武都县、上禄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武都郡。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改隶岷州。 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讳,乃改岷州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为西和州,以别于淮西之和州;清康熙七年(1668年)直隶巩昌府;民国初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建国后,1949年划归武都专区;1956年又归属天水专区;1985年划归陇南地区(今陇南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和县

西和县有哪些乡镇
提示:

西和县有哪些乡镇

截止2018年3月,西和县辖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十里镇、石堡镇、兴隆镇、苏合镇、稍裕镇、卢河镇、西高山镇和晒经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 1、汉源镇 地处西和县城中心,现辖7个社区,14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881亩,其中退耕还林 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 2、长道镇 地处西汉水上游,西和县北部为先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距县城25公里,总耕地面积43781.7亩,平均海拔1600米。1984由长道公社改为长道镇,辖区9个村。2004年将大柳乡合并到长道镇,辖区19个村。 3、何坝镇 地处西和县城西部,距县城12.5公里,东邻洛峪镇,北接十里乡,西北部与姜席镇相邻,西南部与礼县龙林乡接壤。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170天。 4、姜席镇 以姜川和席川两村得名,地处西和县城北部,1949年10月始设姜席乡,2003年7月撤乡建姜席镇。全镇总土地面积10.62万亩,平均海拔189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C,全年无霜期170天。 5、石峡镇 地处土石质山塬峡谷,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1公里,气候高寒湿润,河谷温暖,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至10度。 境内沟壑纵横,坡徒沟深,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200天,石峡镇东邻本县六巷乡和成县纸坊镇,南邻西高山乡,西与洛峪镇相邻,北与十里乡接壤。 6、洛峪镇 地处西和县城南25公里处,北纬34°,东经105°,约130平方公里,东邻十里乡,北临何坝镇,南接大桥乡,西连接蒿林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45公里。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本脆弱,种植单一。 7、马元镇 地处黄土高原褐土层丘陵地带,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部西和县东部边缘,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马家湾(北纬340东经1050),距离县城30公里。 8、大桥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 ,总面积14.78万亩,总耕地面积 14.31万亩,平均海拔1273 米。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平均气温1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70天。 9、西峪镇 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西峪坪古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县城北郊,距县城5公里,十天高速、祁西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 该镇地处漾水河中游西崖狭长盆地,山势平坦,多为梯田,土层厚,地质肥。川区比较开阔,雨量适宜,气候温暖,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8.4度,海拔1500—1700米之间,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 10、十里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 ,总耕地面积5.9058万亩,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600毫米,平均气温8.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11、石堡镇 地处西和县城北部 ,总面积10.8万亩,总耕地面积3.53 万亩,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 毫米,平均气温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12、兴隆镇 地处西和县城东部 ,总面积6.51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1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气温 7.7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60天。辖22个村。92个村民小组。 13、苏合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15公里,东临西峪乡,南依姜席镇,西与礼县接壤,北与石堡乡相邻。 14、稍裕镇 为甘肃省西和县辖镇。1949年设稍峪乡,1958年建公社,1968年并入玉泉公社,1985年分设稍峪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6.6平方公里。西(和)马(元)公路过境。 15、卢河镇 位于甘肃省西和县东南部,距县城5千米,东部与六巷乡接壤,西部、南部与兴隆乡接壤,北部与汉源镇、十里乡接壤,属黄土丘陵高山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 16、西高山镇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东南部,乡境呈蒲叶形,三面环水,地势平缓,平均海拔1600米,距县城41千米,镇域面积79.18平方千米。 17、晒经乡 古为邛都夷寨,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晒经乡,1955年并入河南乡,1962年析置晒经公社,1966年更名前进公社,1981年复晒经公社,1984年复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9.3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晒经、李子、新龙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发展了大量经果林,内涵苹果、核桃、花椒、枇杷等。 18、蒿林乡 位于西和县西南部,西汉水两岸,距县城55公里。北邻洛峪镇,东与大桥乡相连,西与礼县雷坝相接,龙昌公路龙凤——礼县段,纵穿全境,蒿林乡地处金陵山与云裹山之间西汉水河谷地区。 境内地势陡峭,植被稀疏,山体支离破碎,备受雨水冲刷,坡陡沟深,土地瘠瘦,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农业基础薄弱。 19、太石河乡 地处西和县南部,距县75公里,气候属于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雨量450ml。境内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脆弱。 太石河乡东与大桥接壤,南邻武都区隆兴乡,西与礼县三峪乡相临。总面积90平方公里,全乡13个行政村,44个社。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林果为主。 20、六巷乡 1949年解放初期属纸坊区设六巷乡,1953年分设上巷、下巷乡。1955年划归石峡区。1958年始设六巷公社。1968年合并于石峡公社。1980年又恢复六巷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和县

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有几个环节
提示:

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有几个环节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西和地区的乞巧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当地一些富裕人家,对自家的姑娘管束较严,一般到十二三岁后,不再允许随便出门在人前走动。 但到乞巧节前后的一二十天中,不管白天黑夜,出门进门,家人一般不多过问。贫穷人家的姑娘,在这一二十天中,不管家里人手多少,农活再忙,一般也不再安排活。姑娘们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不分昼夜地载歌载舞、祭祀乞巧。 七夕之夜,姑娘们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可以说乞巧节是她们一年一度中难得的欢乐时光。 隆重的乞巧仪式 从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当巧娘娘像安放在神桌上以后,乞巧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全部结束。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就热烈、虔诚、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每年端午节,西和地区的少男、少女和儿童都有绑手革半的风俗。即把红头绳编成各种花样系在腕上,谓之手革半,以此求得吉祥、平安。待到七月初七时再解去。而姑娘们的手革半还另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系到乞巧时,专为巧娘娘下凡过天河时搭桥用。 据传说,王母娘娘一说为玉皇用金钗在天上划了一下,即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阻隔在两岸。从此,巧娘娘下凡上天,必须先要搭一座天桥。搭桥需要好多绳子,与牛郎一起劳动的老黄牛,便跑到各村镇告诉乞巧的姑娘:手革半是最好的搭桥绳子。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分几个环节
提示: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分几个环节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分七个环节,分别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 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为了能使乞巧活动顺利进行,每处乞巧点,都要在乞巧前的一两个月内积极紧张的作好选址、联络、筹资、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各项准备工作。从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革半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介绍: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