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话本

话本和词话区别是什么
话本和词话区别是什么
提示:

话本和词话区别是什么

话本和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话本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戏曲文学形式,也称为“说书”,是一种口头讲述的文学形式。话本通常由一位讲述者口述,讲述者通过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和语调,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听众。话本的内容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话本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生动活泼,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节奏的把握。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词话通常由文学评论家或文人撰写,对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词话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批评犀利,注重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的评判。总的来说,话本是一种口头讲述的文学形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呈现;而词话是一种书面的文学评论形式,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摘要】
话本和词话区别是什么【提问】
你讲得真棒!可否详细说一下【提问】
话本和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话本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戏曲文学形式,也称为“说书”,是一种口头讲述的文学形式。话本通常由一位讲述者口述,讲述者通过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和语调,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听众。话本的内容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话本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生动活泼,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节奏的把握。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词话通常由文学评论家或文人撰写,对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词话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批评犀利,注重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的评判。总的来说,话本是一种口头讲述的文学形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呈现;而词话是一种书面的文学评论形式,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回答】

话本的话本概念
提示:

话本的话本概念

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原为口语体,现改编成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有众多的官吏和士兵,还聚集着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各种民间伎艺都向城市汇合,以适应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北宋东京、南宋临安等大城市里,有着数十座称为“瓦舍”或“瓦子”的综合性的游艺场,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栏”(类似后代的戏院),分别上演杂剧、诸宫调和“说话”等各种伎艺。南宋时,“说话”通常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家。“小说”又称“银字儿”,专讲短篇故事,题材非常广泛,举凡爱情、公案、神怪,以及历史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小说”题材包括胭脂、灵怪、传奇、公案等,现存45篇。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专讲宗教故事。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书。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部作品,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或断为宋刊,或疑为元刻。至于“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语中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名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见一 “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于是,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如“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讲师徒一行进入树人国,唐僧命小行者去买菜,小行者被人用妖法变作驴子,猴行者前往解救,将作法者的妻子变作“一束青草,放在驴子口伴”。两相斗法,结果,作法者不敌猴行者。又如“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讲猴行者降伏白虎精,描述生动,情节奇异。然而,因是“说经”的缘故,有些地方显出深厚的说教意味,如“入香山寺第四”,称蛇子国的大蛇小蛇皆有佛性,故它们“见法师七人前来,其蛇尽皆避路,闭目低头,人过一无所伤”。这样的情节,平淡呆板,了无趣味。总之,《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讲史”是演义历史小说,篇幅比小说话本长,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现存《大宋宣和遗事》和“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合生,也作“合笙”,滑稽而含玩讽的称“乔合生”。有人认为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一人应命说咏,据说与起令随令相似,形式灵活,似乎并无故事情节,近似现代的相声。此外,还有“说诨话”(说逗笑的话)、“商谜”(猜谜)。由于合生、说诨话和商谜等无话本传世,其演出形式与作品内容已无从确知。 从上古时代开始,广大民众就利用劳动的余暇时间,口头讲述神话、传说与故事,以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公元八世纪的唐朝中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在民间叙事文学的基础之上,陆续产生了一些讲唱艺术。唐朝讲唱艺术有讲经、论议、变文、说话、俗赋、词文等,每一种都形成了特定的体制。其中「说话」一词乃是讲故事的意思,这种艺术形式以散说与念诵为主,以歌唱为辅,后代称做「说书」。现在不少人笼统地把讲唱艺术称做「说书」(或称「说话」),但严格说来,说书只是讲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些单纯唱曲的讲唱艺术,不能纳入说书的范围。据现存文献,话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唐《韩擒虎话本》,该文篇末有“画本既终,并无抄略”之语,有学者据此认为“画本”即“话本”,“画”“话”系同音假借;也有学者认为“画本”一词中的“画”在唐宋时为图画之意,因后来说唱文学摆脱变文的影响不再配图时,“画本”一词就转化为“话本”了。然“话本”一词至今仍未有较为统一的意见。而文体意义上的“话本”“拟话本”概念,最早是由鲁迅先生提出来的。参考资料: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元时代的讲唱艺术,枝繁叶茂,蔚为大观。广大群众聆听民间艺人讲唱之余,还希望借助书面形式阅读这类故事。于是,一些下层文人把艺人所讲的故事内容记录下来,并整理出版,像《碾玉观音》、《错斩崔宁》一类话本,就可能吸收了讲唱艺人中「小说家」的创作成果。其他的取材来源还有一些下层文人,按照讲唱艺术的格式,改编史书、文言小说或其他前人著作,如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取材于《史记??冯唐列传》;话本《蓝桥记》则是唐代文言小说《裴航》的删节本。 另外,像《西湖三塔记》、《刎颈鸳鸯会》、《花灯轿莲女成佛记》等话本,则可能来源于陶真、鼓子词或宝卷。总之,「话本」是由讲唱艺术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与讲唱艺术一脉相承,并且保留着十分清晰的讲唱艺术痕迹。 中国通俗小说的萌芽 中国文言小说以唐传奇文为成熟的标志。而中国通俗小说则形成于宋、元、明时代,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敦煌遗书中的《庐山远公话》、《孔子项托相问书》、《叶净能诗》、《李陵苏武执别词》,以及原题已经佚失的韩擒虎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与秋胡故事等,应当看作是通俗小说的萌芽。通俗小说的先驱明朝嘉靖年间以前出版的宋元短篇话本,包括《红白蜘蛛》以及《六十家小说》中的宋元作品,虽然从总体上看还相当粗糙和幼稚、不成熟,但已完成了从民间艺人口头创作向文人书面文学的过渡,它们乃是短篇通俗小说的先驱。《京本通俗小说》与《三言》中的宋元作品,已经由明朝文人作了较多的加工润饰,描写很细致,人物个性鲜明而充实,甚至有了单独的环境描写与心理刻划。这些作品包含着文人较多的独立创作成分,它们与明朝后期产生的短篇话本相似,可以称作成熟的短篇通俗小说。

宋代有一种“话本”文学是什么?
提示:

宋代有一种“话本”文学是什么?

话本文学是宋代形成的文学形式。“话本”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用的底本,“话”就是故事的意思。“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伎艺的名称,就是说书或讲故事。从事“说话”伎艺表演的人,称为“说话人”。作为一种表演伎艺的专业名称,“说话”始见于唐代,但是我国的说唱艺术在唐代以前早就存在了。而后随着“说话”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宋代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为城市经济的发达、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观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他们学有专攻,分工很细,属于“说话”范围的伎艺就分为四家:一为小说;二为讲史;三为说经;四为合生。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最为重要。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讲史是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话本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口头流传。许多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以及社会新闻等,经过说话艺人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二是书会编撰。伴随着瓦舍和职业艺人的出现,书会先生应运而生,到了南宋,保护书会先生利益而成立的行会——“书会”出现了。书会先生专门替说话人和戏曲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随着书市和印刷术的发展,话本由写本变为刊本,广为流传,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了可供阅读的通俗白话小说。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糙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二是以说话艺人口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三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2. 小说话本 宋元话本数量很多,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宝文堂书目》等书记载,约140多篇小说话本的题目,但由于话本小说的流传之初以单本形式出现,所以多有散佚。保存至今者也可能经过元明人的加工润色。从前人的记载和小说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基本上可判定为宋时遗留的话本小说约有40余种。 小说话本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突破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以上层社会或士大夫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藩篱,广泛地反映了宋元时期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与世态人情,充分体现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 现存的小说话本,其题材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爱情;二是公案;三是神仙鬼怪。其中以描写爱情婚姻和诉讼案件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宋元小说话本中爱情故事,通过对妇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种种遭遇,揭示反封建的社会主题,表现她们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反抗和斗争,作品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 小说话本的另一个突出内容是公案故事。以讼狱事件为题材的这类故事,直接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揭露和鞭挞了腐朽的封建吏治。《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都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代表作。此外,《合同文字记》、《三现身龙图断案》、《简帖和尚》等篇,也从不同侧面反映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人们还可以从中见到当时的世态民情和社会风纪。 宋元小说话本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追求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这是小说话本的显著特点。小说话本还注重故事情节结构的完整性,讲究开头,注重结局,严谨完整,以适应市民群众的心理要求和欣赏趣味。其次,运用生动的白话口语叙事状物。再次,小说话本也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并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言行等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明具有个性的人物。总之,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着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和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 3.讲史话本 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明“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之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虽脱胎于话本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中,宋人编的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梁公九谏》是讲史话本的早期作品。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等。这些讲史话本,实际上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在体制结构方面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较长,分卷分目,因为讲史内容丰富、复杂,必须有较大的篇幅才能讲完。最长的如《五代史平话》有十余万字,一般也有四、五万字左右。由于篇幅长,为了讲说与阅读方便,大都分卷分目,通常标出故事情节内容,成为后来章回小说回目的滥觞。二是每部讲史话本,开端都有一二首七绝或七律诗,称为“开场诗”,或概括全部历史,或交代该部讲史话本的内容,或以评论发端。在话本的末尾都有一首七绝或七律的“散场诗”,用以总结全书的内容。三是采取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叙述时标出故事发生的年号、月份,按时间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情节。此外,在讲述故事本事之前、“开场诗”之后,往往先讲说一段前代的历史,以与讲史话本的本事相衔接。此外,讲史话本以讲述为主,语言多为半文半白,在叙事之间常常穿插诗词、书传、表章、信柬,以便引起兴趣,增加读者或听众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宋代的话本对中国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宋代的话本对中国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影响?

宋代的话本,无论是短篇的“小说”或长篇的“讲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明清以来的短篇白话小说就是在宋代话本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更是元明以来长篇小说的前驱,《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传》的形成,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至于宋代话本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它的一些艺术特点,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优良传统。另外它也给元明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根据《错斩崔宁》改编的《十五贯》到今天仍旧在舞台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