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做储君

储君和太子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太子一般指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大儿子)。从出生以来,皇帝的大儿子就被人以“太子”称呼。 储君指的是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该人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太子在当上皇帝的日子里,可能被废除。但是,储君则是皇位继承前的人选,一般不会被废除或替换。 制度: 中国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即皇后(正妻),皇后所生长子即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皇帝的嫡长子一般就是太子。 1.“立嫡以长不以贤”: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无论他是否贤能、聪慧,都依年龄长幼而以此类推。 2.“立子以贵不以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后(正妻)所生的长子。如:年长的皇子之母为妾(妃嫔),年幼的皇子之母为妻(皇后),只要妻(皇后)的子嗣在。 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子嗣为太子;若妻(皇后)没有子嗣,就只能立“地位最显贵的妾”的子嗣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储君和太子有什么区别?
1、概念范围的区别:太子是指家长的嫡长子,也就是有资格继承家业的儿子,所以太子也就是继承皇帝皇位的儿子。而储君是现任君主还能够履行君主职责的时候就制定的将在未来接替君主地位的人。也就是说,储君的概念范围比太子要广。 2、局限性的区别:宗法制在形成的时候就确立了立长“立贤”“立爱”的三个原则,也就是说储君不一定就要是太子,其他人也有可能。后来经过发展,太子的概念扩大,不在局限于嫡长子,而是皇帝所有的儿子都有可能,包括收养的。只要这个孩子被立为储君,那就是太子;或者说,太子的身份由储君的地位决定,而不再是嫡长子的地位。 3、身份的区别:皇帝无子或是没有想立的儿子,就得立别人为储君。 太子释义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册封者与皇帝关系的不同,与太子类似的的称谓有“太孙“、”太叔“、”太弟”等。太子多为皇帝的儿子,少数为皇帝的侄子或养子。元代不谙中国礼法,闹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太子;百度百科-储君
为什么要提前确立储君
历史上储君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 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为什么古代东西方君王都倾向于立长子为储君
第一,在古代中国礼教甚严的情况下,兄弟之间也是有很明确的礼仪和层次的,这一点从一些俗语中就看的出来,比如长兄为父和兄友弟恭。所以长子作为其他所有孩子的兄长具有先天优势。
第二,实力问题,在古代大多数帝王传承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充满刀光血影的,这种时候实力是关键。相对于自己的弟弟们,作为长子,特别是嫡长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较强的实力,以稳定帝位传承后的局势。当然这不是一定的。
第三,老爹的年龄问题。古代皇帝寿命都不是特别长,少数除外,这就导致很多情况下越早出生的孩子越能在承接帝位时成年。而年幼的孩子继位容易导致外戚干政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