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万法归宗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提示: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道家万法归一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最终归于道,无论是什么,他们的源都是道。起于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全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扩展资料: “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 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 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 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 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提示: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万法归一,一归一切。 了了灵知是一,一切的人事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它变现的。 出自道家中的《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此书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下至南岳下十六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其中青原一系有五家,南岳一系有三十二家。 而南岳一系中收录得最多的是临济宗,这一情况说明了临济宗在当时独盛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临济禅的重视程度。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不及五灯会元收录得多,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则比较详尽,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弥补了其它灯录之不足。 通过古尊宿语录,不仅可以把握禅宗盛期之梗概,亦可观禅宗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全貌。它是研究禅宗特别是禅宗盛期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料。 扩展资料: 一是无,二是有。一生二,二归一。一生二归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 一是阳,二是阴。阳授阴,阴受阳。阳授阴受交合而生的旋转就是德能,就是自然。 阴阳有限而失衡,阳授阴受失衡而生正负。产生正负的旋转仍是德能,仍是自然。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家

万法归宗全书简介 万法归宗全书介绍
提示:

万法归宗全书简介 万法归宗全书介绍

1、《万法归宗》是一部,道教的典集,全书包涵了道教的,符咒,咒语是一部非常好的,修道书籍,要想掌握此书的要领,需先学习太极,五行,八卦,六丁,六甲,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方可询习渐进。

2、万法归宗,道家哲学。宗:宗旨、目的。道家指万事万物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最终都归于道。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3、一般的符咒或法术收录在《万法归宗》中,来源一般为前辈修道大师,根据自己所得符图文字,以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为使后学者有所依据而描绘出来的符图。这类符图一般有规律可循,初学者得传授后即可看懂,它们属于中,下乘符咒,《万法归宗》里所记载的绝大部分是这种符图,故《万法归宗》是符咒书中最具代表的书籍。

万法归宗全书简介 万法归宗全书介绍
提示:

万法归宗全书简介 万法归宗全书介绍

1、《万法归宗》是一部,道教的典集,全书包涵了道教的,符咒,咒语是一部非常好的,修道书籍,要想掌握此书的要领,需先学习太极,五行,八卦,六丁,六甲,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方可询习渐进。

2、万法归宗,道家哲学。宗:宗旨、目的。道家指万事万物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最终都归于道。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3、一般的符咒或法术收录在《万法归宗》中,来源一般为前辈修道大师,根据自己所得符图文字,以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为使后学者有所依据而描绘出来的符图。这类符图一般有规律可循,初学者得传授后即可看懂,它们属于中,下乘符咒,《万法归宗》里所记载的绝大部分是这种符图,故《万法归宗》是符咒书中最具代表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