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哪些差异?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相对先秦儒学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一)“大一统”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政治哲学的核心。汉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其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二)董仲舒新儒学有外儒内法的特点。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因此,从思想内涵看,董仲舒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尤其董仲舒的新儒学以三纲无常为核心,以君权为最高原则;主张德主刑辅,任徳不任刑;提出引经决狱;发展秋冬行刑思想,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这时,儒家思想不再是一种道德教化,而是制定法律制度的准则,而且其将儒家所提倡的内容纳入法治化,因此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神学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神化了专制王权,目的在于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因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这种唯心主义,以维护皇权为目的,从思想上维护封建专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
新儒学的特点
新儒学的特点简单概括为以下六个点如下: 一、继承了 宋明理学的本体论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学术思想体系,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起源阶段、孔子删述六经的奠基阶段、汉代阴阳五行的确立阶段、宋明理学的心性儒学阶段和清末民国以来的衰落复兴阶段。因此演变出了“新儒学”,即新儒家的学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学”脱离了传统儒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要面对着西方现代学术和佛学、子学等传统学术思想的共同冲击,“新儒学”是重新挖掘建构的学术思想体系。
什么是新儒学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产生、形成一定的传统道德;一定的传统道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受前一历史时代形成的传统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道德含有复杂的内容,其中既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封建道德,也有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传统美德。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140年的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40年的当代英模美德。  传统美德与新儒学的提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区别,就是传统美德不等于儒学。儒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传统美德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经过提纯重释。传统美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虽有其不同含义、特征及其表现,但其普遍性、公德性、稳定性,被人们所共识、所发扬、所继承。所谓联系,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为源头的,以其精华为中流的。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法比较准确、科学,语言表达具有时代感,容易被大家共同接受。若提“新儒学”,即使冠上“新”字,也有陈旧之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不仅兼容并蓄,能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且能包容道家、佛家道德规范;不仅能融和外来宗教使之并存不悖,也能把征服她的外民族同化。例如蒙古族和满族曾建立过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但这些游牧民族学习、接受中原农耕文明,却又放弃本民族的习惯传统,先后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曾建立过独立的政权,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而且都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所以,在这2000多年中,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分裂时间占1/3。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疆域的国家,不能不说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的凝聚力是紧密相关的。这种大一统式的包容性,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