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归来 影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提示: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归来》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来》这部电影,笔者真不知该说些什么。笔者算是赶上了旧年代的尾巴,对于影片中的那些建筑,物事和环境都甚是怀念,仿佛小时候的生活重回眼前。但那个年代更多的事物终究不被笔者熟识。

  现今的人们,七零后有中国合伙人,八零后有致青春,九零后有青春派,几乎每个阶段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往昔回忆。而对于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妈们,这部归来更像是承载了他们的过去记忆的一次集体回忆。

  不同于年轻一辈的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隐忍而坚强,那时候的爱情,含蓄而炽热。就像影片中的陆焉识与冯宛瑜,没有那么多山无棱天地合,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只有调琴,念信,送饺,以及月复一月的去火车站等候已经归来的陆焉识。

  整部影片就犹如陆焉识和冯宛瑜的爱情,平淡而舒缓。笔者反倒觉得影片的高潮是开始没多久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捕那场戏。十几年未见的夫妻俩感情依旧那么炽烈,为了一次久别重逢,竟然以身犯险。然而好强不懂事的女儿为了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不惜大义灭亲,向组织告密,将父母密会的时间地点告诉了监视者。这也就是后来冯宛瑜失忆后只记得女儿的不好的根本原因。这一段戏,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生活中的常态。

  陆焉识平反回家后,却发现冯宛瑜得了失忆症,竟不认得他了,错把他当成方师傅而拒之门外。于是陆焉识就想方设法让她恢复记忆,但总是无功而返。最终冯宛瑜的失忆症愈发严重,除了女儿,谁也不认识了,甚至对女儿的记忆仍旧停留在x革时女儿念舞蹈学校的时候。陆焉识也明白,与其费尽艰辛让她恢复记忆,更重要的是时刻需要陪在她身边,照顾她。

  也许是太过刻意,电影这一段陆焉识帮助冯宛瑜找回记忆的戏频频笑场,好容易来一场煽情的桥段,笔者都哭不出来。笔者一直在猜测,到底怎样才会令她恢复记忆,结局会不会是大团圆呢。然而,临近结尾我们才发现,曾经企图对冯宛瑜用强才导致冯宛瑜失忆的方师傅,已经遭到了隔离审查,陆焉识甚至都找上门去,而方师傅的`夫人似乎对方师傅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甚至破口大骂方师傅这种好人为什么要被审查。笔者不禁感叹,人面兽心的家伙,始终会被人拆穿。

  电影以很多年后,陆焉识继续陪伴冯宛瑜去火车站等候陆焉识归来作结。起初笔者一头雾水,总觉得这样的结局等于没有结局,但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陆焉识毕竟陪在了冯宛瑜身边,生死不离。而冯宛瑜虽然失忆,却终究没有忘记生命中有陆焉识这么一个人。这不就是爱情最好的结局吗,你若不离,我便不弃。其实当许多年前的一个大年夜,冯宛瑜悄悄的给熟睡的陆焉识送饺子就能看出,她终究在情感上默认了他的陪伴,即使他并不知道他就是她的丈夫陆焉识。

  笔者略微查了一下原作的情节。很容易想见,电影是绝对不会照着原着来拍的。张艺谋曾经的经典活着已经触痛过某些部门领导的神经,他们决计不会让张艺谋故技重施。对于这部归来,也就仅仅当作中年版山楂树之恋来看待吧。

  归来无史,只讲爱情。

电影《归来》的观后感
提示:

电影《归来》的观后感

电影《归来》的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归来》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片的整个情感基调是隐忍。较强烈的情感爆发,在整部戏中只有一场:陆焉识与沈婉喻在火车站相见。沈婉喻在看到农场管理人员集体向陆焉识包围时,大喊一声:焉识,快跑!陆焉识却反向沈婉喻奔去。然而,陆焉识和沈婉喻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开,相见而未能相拥。这段情节成为整部电影的情感爆发点和情节转折点。此后,陆焉识归来,沈婉喻却因为火车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不再记得陆焉识,也拒绝女儿丹丹的相陪,只是一个人在内心中静静等待陆焉识的"归来"。   除此以外,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刻画一种刻意抑制的情绪,其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戏有两场。   第一场是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回家后,偷偷躲在楼道敲门,沈婉喻正在犹豫是否开门,女儿丹丹恰巧回家上楼碰到了父亲。这段戏的时长前后不过5分钟,张艺谋却在陆焉识所在的楼道、沈婉喻所在的室内、农场监视人员所在的街角等场景间数次切换,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声的对白,刻画出了这一场景中弥漫的紧张情绪。另外,在这场戏里,房间内外的沈婉喻和陆焉识,借助敲门、破损的春联纸等工具进行了间接沟通,陆焉识在这里完成了艰涩却又包含丰富情感的.第一次"归来"。整个场景在感情上隐而未发,也为紧接而至的火车站那场戏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刻画极为细腻的场景,发生在陆焉识真正"归来"以后,陆焉识趁着沈婉喻外出归来的时机,弹起两人都熟悉的《渔光曲》,想要通过这首音乐来唤醒沈的记忆。与此前楼道内那场戏的紧张气氛不同,这场戏的叙事节奏极为舒缓却感情饱满,张艺谋给陈道明和巩俐两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间,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陈巩二人老到的演技,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达。直到最后,沈婉喻仍未认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将发而未发的情绪戛然而止,两人从"似曾相识"中重回现实。   尽管电影与原著之间有着太多不同,但张艺谋这种对"治愈"的把握,与原著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可以说,张艺谋是用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陆犯焉识》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把这部《归来》,看作是张艺谋对原著所作的一篇"读后感"吧。 ;

求电影《归来》的读后感
提示:

求电影《归来》的读后感

故事的开头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陆焉识和冯婉瑜是对夫妻,男方陆焉识却因为被认为右翼分子,派遣到西宁关了起来。但陆焉识思念妻子和女儿又逃了出来,回到家中盼着能与妻女相见。 从小就受组织思想熏陶的女儿丹丹,一切服从组织,再加上因为父亲右翼身份的缘故无法参演舞台剧女主演,便向上级组织高密抓自己的父亲。母亲明知道自己女儿已经告了密,但仍义无反顾的要见爱人。
  火车站上,两人只能远远相望呼唤着对方,却连一丝一毫都无法靠近彼此。在组织的追捕中,在女儿的拦截中,在路人纷纷投来诧异讨论目光中,他们终究连手都没有碰到就再次分离,而这一别,又是多年! 而在火车站,冯婉瑜对陆焉识那句:“焉识快跑!!”悲伤而沉重的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而后,被文革折磨了20年的陆焉识终于平凡得以归家,满怀欣喜的盼着能够见到苦苦守候他20年的妻子,回家后才发现,妻子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
  是的,冯婉瑜不再认识陆焉识了。
  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面站立,依然彼此深爱,但妻子永远记住的是那个还没对她造成伤害的丈夫,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陆焉识面对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拒绝接纳,但始终在等待他的避难所。
  失忆后的冯婉瑜,不准被她认为是“方师傅”的陆焉识进家门,不原谅女儿犯的错,不准自己的女儿进家。无可奈何的陆焉识只能将自己在那二十年中写下却从未寄出的信寄给了二十年后的冯婉瑜。每天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婉瑜身旁,为她念信。在婉瑜眼中,眼前的人只是一个“念信的同志”,而她的丈夫陆焉识,仍在远方。就这么陪伴着,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他为什么要着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坐着看看书,聊聊天,看看猫,打打牌。如果你看到那样安静安详的场景,你绝不会把他们和旷世恋情联系在一起。
  而婉瑜唯一记得的,就是每个月5号,去火车站等焉识。刮风下雨永不变,她在墙头贴上“5号接焉识”的字条,她在报纸上一遍遍临摹“陆焉识”这三个字,即使记忆坏到不记得怎样写字,她也照着被雨水打湿的字符重新写下自己爱人的名字,只为这一份忠贞,只为这一份坚守,只为这一份等待……
  这部从一开始就知道并不轻松的电影,看到这里,却让我有种意外的感觉。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
  纵观电影,穿插重叠了太多的爱,夫妻坚守的爱,女儿对父母的愧疚,母亲原谅女儿的爱……婉瑜因为愧疚当年没能见到爱人,即使失忆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年复一年地去接了一辈子火车,只为了爱人信里的一句“我5号就到”;写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后还得作为陌生人念给爱人听,只为了能够天天看到她即便带着陌生的眼神。
  一辈子的坚守,只为让她感受到自己的爱,只为陪着她,只为用自己的方式爱她。不用轰轰烈烈,这样,也就够了。
  电影中人物对话少,而对角色动作表情的描写却极为深刻。陈道明、两代“谋女郎”同场飙戏也算得上是整部电影的亮点所在。巩俐把“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境界彻底融合,她的表情从茫然到下意识流露的敦厚教养,每一帧情绪的游动都不轻疏。而陈道明则已自身淡淡的文人气质中,怀抱着陡然剑气的气质把整个角色都与之融合成就了一个真实的“陆焉识”。巩俐和陈道明这样的老戏骨,两人的一唱一和,一个表情、一个皱眉、一声叹息都足以看到内心矛盾的情感碰撞。巩俐把“失忆”演的太过自然,陈道明把“痴情”演的太过真实。
  《归来》用小景深表现人物特写的内心,用大景深突出环境带给人的影响,深入到视觉影响观众的内心。而光线的巧妙运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的更为立体,内心情感更为清冽。色调的偏灰使影片年代感凸显无遗,更衬托出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无力和现实残酷,堪称叹为观止。叙事的张力和摄影的精巧,使整部影片看上去都显得恰到火候,把情感的聚集到宣泄力量冲击发挥到了极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爱情中彼此缺失了20年,即使失去记忆却仍能让他们一生执着。这段爱情,就像一坛老酒一样,浓郁醇香,没有随风逝去,也不会逝去。他们就在彼此的爱情里,各自苍老,却也酝酿着彼此相爱不相见的深情。
  看完电影,我准备把原著剩余的部分也读完,虽然电影是改编作品,但并不拘泥于原著,他在原著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新的故事,不论是不是原著党,都能从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找到心中那段只属于焉识和婉瑜的刻骨铭心。
  电影最后一个场景,焉识载着婉瑜,在大雪中等待着一辈子的“5号接焉识”。他们的爱情,从来没有死过,更像是沉睡过后补偿似的,一下子又焕发出活力。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你不是希望有人陪着她照顾她就够了吗?其他的你还在乎吗?”只要彼此都能熟识相濡以沫执手相伴所经历的路,只要彼此都能不顾前嫌毫不犹豫的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别的还需要顾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