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

《楞严经》白话大意第四卷之一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25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第四卷之一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四卷之一 原文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此,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宋·德洪尊者造论、宋·正受大师会合《楞严经合论·卷一》。《卍续藏》。
(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第四卷之一 白话大意
这时候,富楼那在法会大众之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大威大德的世尊,您真是善于说法,以权智方便为一切众生开示、敷演如来的第一义谛。
世尊常常推许我,称赞我是所有佛弟子中说法第一。今天听了如来微密奥妙的法音,我却像是耳聋的人,在百步之外听一个蚊子的叫唤声,看都看不到,怎么听得到呢?佛虽然宣示明白,让我们除掉心头的疑惑。但我们还是没有明白其中根本的道理,以至于没有完全除去疑惑。世尊!比如阿难他们,虽然开悟了,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还没有除去。而我们这些法会上已经证得了无漏的大阿罗汉,虽然诸漏已尽,已超三界,今天听了佛所说的第一义谛,也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意思,虽然悔恨之前贪著小乘法,但是对于大乘法的第一义理,没有通达明了,还有一些疑惑。
世尊!如果说世间的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本来都是如来藏,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什么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无情世界、和有情的众生呢?为什么这世界有成住坏空、空而又成?为什么众生有生老病死、死而复生?为什么这些都在终而复始的不断流动变迁呢?
而且,如来您还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圆满的,到处是陆地的话、怎么会容得下水呢?如果水性是周遍圆满的,水火相克,到处是水的话、火应该都灭了,怎么又有火,而且,水性火性都遍满了虚空,怎么没有互相侵凌、互有生灭呢?世尊!地性是有形的,属于障碍,空性是无形,属于通透,有障碍就不通透,通透了自然是没障碍的,怎么地性和空性也都是周遍法界的呢?我实在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愿如来大发慈悲,宣示流布这其中究竟的义理,为我和一切大众,拨开心里的迷云。说完,富楼那和大众都五体投地的顶礼,钦仰渴慕如来无上的慈悲教诲。
这时候,世尊对富楼那和法会中已然漏尽、证得无学的大阿罗汉们说,如来今日在这个法会上,宣示胜义当中的真胜义性,法中最上法,让不求进取、不发大乘心的定性声闻,以及一切没有证得人我空、法我空的阿罗汉,能回小向大,进趋大乘,获得最上乘一真法界,真正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无生无灭的修行处。你们要认真听,如来为你们一一道来。富楼那等钦承佛的法音,凝神敬听。
佛对富楼那说,像你说的,如来藏性清净本然,怎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你以前听没听过,如来宣说的,自性真觉寂而常照,本具之觉照而常寂?富楼那说,是的,我以前常听佛宣说这样的义理。
佛说,你认为觉明,是性觉本来就明,只是叫做觉呢?还是性觉本来不明,所以要加一个明字合称觉明呢?富楼那说,如果不加明,只称为觉,那么觉体就无所明。
佛说,如果说无所明,就如同不明,成了无明之觉;如果说有所明,那就有能明、所明,就如同外境,就不能称为觉了;如果是无所明,就如同暗昧的无明,既然成了无明,当然不是本觉湛然的妙明真性了。性觉必定妙明,本觉必定明妙,只因妄念在本觉的基础上再加明,所以将妙明转为能明的无明,将真觉转为所明的妄觉。
觉是本体,不是所明的外境,能明的无明,就以无明的业相为所明。能明、所明都已妄立,就有了妄心。觉性本来没有同异之别,只因一念无明妄动,生于没有同异的觉性之中,忽然有种种差别异相,既立能所,心境相对,又异差别异相,立同相之虚空,虚空同、境界异,一同一异相互作用,又成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相,空、界、众生从自心幻生,又扰乱自心。
能见的众生,所见的空、界,互相对待,而发生劳相,相续不断而生出种种尘相,由分别、执取,引起尘劳烦恼。起惑造业,招感依正二报。世界是依报,静而无相的成了虚空,虚空相同,世界各异,由此有十二类众生,不同于虚空之相同,也不同于世界之各异,就是业果的正报,属真有为法。
本觉妙明,虚空晦昧,互相对待而形成风,风大摇动不停形成风轮,一切世界,由风轮执持,都依风轮而住于空中、不会下坠。
又因执着妄明,欲明虚空,虚空晦昧不可明,就形成地大的坚固障碍之相。地大中的坚精金宝,是无明妄觉所立的坚碍之相,积累而形成金轮,来保持国土。
坚执妄觉所成的金宝,摇动妄明妄觉的风,一坚一动,相互摩擦,就有了能变化的火大。
金宝明净而能生润,火光上蒸金宝,润而出水,水积成轮,所以有水大含润十方世界。
火性升腾、水性下流,一升一降,交互发明,就有种种坚固之相,湿的形成大海,干的成为洲潭。因为是水火交互形成,所以,大海之中,常常有火光升起,而江河湖水,也常流注入洲潭之中。
有的水势没有火势强盛,就结成高山,高山因为是水火交互产生,所以山石相互击打,就有火焰,融化了就成了水。
如果土势比水势弱,水润土、抽出土中的精华,形成草木,所以,山林草木被烧就成了灰土,绞动草木就会有水汁滴出。就这样,由于妄心妄境,交互辗转相生,轮流作为萌发的种子,因为这个因缘,世界才相续不断。
富楼那,妄心妄境的形成,不是别的原因,就是迷于本觉妙明。所明的妄境形成,能明的妄心就不能逾越所明的理。由于这个因缘,所以,耳只能听到声音,眼只能看到色相,色声香味触等六尘,将本觉明体,分成了见闻觉知等六根,六根依六尘而生,六根不能超越六尘,根尘相对,起惑造业,如果同作一业,因同业招感而生生相缠,离开以前的身体、合成新的身体,由此而形成胎卵湿化种种众生。
比如中阴身投胎时,只在有缘的同业众生处看到一点光明,因光明而有爱欲之想,不同于其爱欲的就嫌憎,同于爱欲之想的就恋慕,以一念爱染之心为受生的种子,将爱欲恋慕之想纳入父精母血之中,就成胎了。男女交遘,吸引了同业的中阴身,所以才有因缘产生羯罗蓝、遏蒲昙等等胎相。
胎卵湿化等众生,随着各自的业因不同,感应的业果就各异,卵生是只有妄想,胎生是因为爱欲之情,湿生是因为业因与外境的暖湿之气和合,化生是因为厌旧喜新。情欲、妄想、和合、分离,互相变化、更易替换,就形成了十二类众生的差别,在三界浮浮沉沉、生生死死,因为这个因缘,众生相续不断。
富楼那,众生妄想贪爱如同缠绕的结,不同舍离,比如世间的一切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生生不已,这些都是以欲想贪爱为根本。既然因贪爱而有身命,又因贪爱身命而要滋养身命,贪图滋养无法停止,那么,一切世间的卵生、化生、湿生、胎生等众生,随着各自力量的强弱,彼此互相吞食,这就是以贪为根本、因贪而造杀业。
比如人吃羊,羊死了转生为人,人死了变成羊,像这样,乃至十种不同种类的众生,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互相吞食、互相报复,一切恶业都从此处生起,一直到未来没有穷尽,这就是以贪为根本、因贪而盗。
就这样,你欠我一条命,就要还我一条命,我欠你一条命,就要还你一条命,因为这个因缘,虽然经过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还在生死苦海之中。另外,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色,你爱我的色,我爱你的心,因为这个因缘,虽然经过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还在爱欲缠缚之中。以杀、盗、淫三种贪欲为根本,众生的业果相续不断。
富楼那,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不断,都是颠倒的,都是性觉妙明妄为明觉,形成的明了知性,因为了知性的无明是能明,能明要有所明,就形成无明业相。
从妄见生出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相,有次序的变迁流转,都是因为虚妄之惑,造虚妄之业,受虚妄之苦,始而复终,终而复始,流转不停。
《楞严经》白话大意第四卷之五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29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第四卷之五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四卷之五 原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北宋·孤山智圆大师
孤山智圆大师是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钱塘人。著述极多,被尊为“十本疏主”。他极为重视《楞严经》,为此专门写过《首楞严经疏》和《谷响钞》两部注疏。他说:“《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佛祖统记·卷十》。《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205。
他从奉先寺的源清学天台教观,后来隐居在西湖孤山,与当时著名的隐士林逋为友。他有一首《读楞严经》的诗,流露其高洁的心境:
案上楞严典,时看浣病愁。
阶闲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无果,心狂照失头。
指空期识月,认指更悠悠。
按:大师为天台宗山外派大师。于干兴元年二月作祭文挽诗,泊然示寂,世寿四十七。遗命以陶器敛遗骸,藏于所居之岩。后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大师尝撰《首楞严经疏》十卷和《首楞严经疏谷响钞》五卷。
(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第四卷之五 白话大意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世是时间,是不停地迁变流动的,界是空间,是标示地理方位的。你要知道,界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世有过去、未来和现在;方位有十个,时间分三类,就是十方三世。
一切众生的身心,都是虚妄相织相成,能见的妄心,和所见的妄色,交结而成妄身,众生的妄身不断交换变迁流转,就与世界万物互相交涉、分分合合。
而界性虽然分成十个方位,但是可以明白指出确定方位的,世间都只看到东南西北,上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是没有一定的方位的,中间更是没有确定的方位。以界的东南西北四方四数与世的过去、未来、现在三数,相涉相乘,就是十二,十二再经三次叠合迁变,从十二、到一百二,再到一千二百,从始至终,总而扩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各都有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再从这六根之中,选择优劣。
比如眼睛是能观能见,但是眼睛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后面就是暗、前面是明,前方能看清楚,后面都看不到,左右旁观东西方,总体来说,可以看到四周的三分之二,眼根发挥的功德是不全的,以三分的功德来说,有一分是没有功德的,所以,眼根只发挥出了八百功德。
比如耳朵,四周的声音都能听到,十方的声音都没有遗漏,动的声音,无论远近,静的声音,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耳根可以圆满的发挥出一千二百功德。
比如鼻子能嗅,可以贯通呼吸,有呼气、有吸气,而在呼气吸气中间交接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停顿,以此验明鼻根的功德,三分缺了一分,所以,鼻根只发挥了八百功德。
舌头能尝滋味,能宣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虽然有方言、地方土话的限制,有语言分量的不同,但是言语谈论的义理,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舌根能圆满发挥一千二百功德。
身体能知觉所触,能识别各种顺逆之境,但是必须身体与外境相合时才能察觉,相离时就不知道,离时就少了一分功德,合的时候,能知顺逆,是两分功德,所以,身根也只能发挥八百功德。
意根是默然容受,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能一一包容,而穷尽其涯岸边际,所以,意根能圆满发挥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现在想要脱离生死,就应该逆反生死欲流,穷究欲流的根源,到达不生灭之处,应该验明这六根,谁要相合才能起用?谁要相离才能起用?谁深隐难测?谁浅显易入?谁能圆满通达?谁是不圆满的?如果能从这里去领悟出哪一根是最圆满最通达的,就能依此修行,逆反无始以来妄心妄境交织的业流,循着圆通之根而修,与依不圆通之根修,相当于修行一天和修行一劫的差别。
如来已经完备显发六根湛然圆明的功德,本具的功德数、能发挥的功德数,随你详察明白、仔细选择最适合入门的,如来会再为你启发明白,让你在此基础上更加增进。
十方如来对于十八界都一一修行,都能修证圆满而得无上菩提,这中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你呢,根性下劣,不能在这些法里面,都得到圆融的自在智慧,所以如来一一宣示发扬,让你选择一种圆通根,只在这一门深入,如果能一根无妄,那么,六根都会解脱,同时得清净自在。
阿难对佛说,世尊!什么叫做逆流?又怎样深入一门,能让六根同时清净呢?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已经灭掉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众生和世间的见惑。但是你还是不知道,六根之中,无始以来多生累劫积累的虚妄习气,是要切实修行才能断得了的,何况其中生、住、异、灭,头绪纷繁、细分无数,你知都不知道,还怎么断呢?
你再细细的观察一下,现前的六根,是一根还是六根?阿难,如果说六根是一根,它们的作用应该是相通的,那么,耳朵怎么看不见、只能听?眼睛怎么不能闻、只能看?头怎么不能走路、脚又怎么不能说话呢?如果说这六根,就是分得清清楚的绝对的六根,那么,如来今天在法会上,为你宣扬微妙法门,你的六根,是哪一根在领纳而接受呢?
阿难说,我是用耳朵在听。
佛说,你的耳朵自己听自己的,关你的身体和你的口什么事呢?为什么你的口要问道理、你的身体要恭敬的承受呢?所以,你应当知道,六根,性是一、相是六,各有各的作用,就不是一根,而是六根,六根又是相知相通的,就不能说绝对是六根,而是一根。不能说,你的六根就是一根、或者六根就是六根。
阿难,你要知道,六根不是一也不是六,由于无始以来的颠倒,真妄沦落、交替,所以在本来湛然圆满的真性中,生出一六的分别。你证得须陀洹果,虽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脱离了尘境,但是还有一个没有断掉。
比如有很多不一样的容器,因为长短方圆不同、形态各异,容器里面的虚空就有了不一样名字的各种空,如方空圆空等;把容器拿掉,虚空还是同样的一个。为什么你会认为虚空有相同、不相同呢?你看虚空有相同有不同,已经是妄见了,何况还要给所谓的不相同各各取个不一样的名字,这不是妄上加妄吗?
那么,你现在就应该明白,六根也是这样。
由明暗两种妄尘之相,在净妙圆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见精,见精映现明暗色尘,结合其色相而成眼根,眼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明暗之性,因此形成眼体,形状像葡萄朵。借地水火风四尘,眼根浮于脸面,眼根随色尘而流转、奔逸。
由动静两种妄尘相互鼓动,在湛圆妙觉明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听闻之性,听精映现动静声尘,听闻性卷声尘相合形成耳根。耳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动静之性,因此形成耳体,形状像卷曲的新叶。借地水火风四尘,耳根浮于脸侧,耳根随声尘而流转、奔逸。
由通塞两种妄尘互相显发,在湛圆妙觉明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嗅闻之性,嗅精映现香尘,收纳吸取香尘,形成鼻根。鼻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通塞之性,因此形成鼻体,形状像两个下垂的爪子。借地水火风四尘,鼻根浮于脸面,鼻根随香尘而流转、奔逸。
由于恬淡无味、变而有味两种妄尘,互相参错交杂,在湛圆妙觉明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尝性,尝精映现味尘,绞合味尘,形成舌根。舌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恬变之性,因此形成舌体,形状像初升的半月。借地水火风四尘,舌根浮于嘴中,舌根随味尘而流转、奔逸。
由离、合两种妄尘相互摩擦,在湛圆妙觉明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觉性,觉精映现触尘,抟取触尘,形成身根。身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离合之性,因此形成身体,形状像腰鼓。借地水火风四尘,身根浮现于外,身根随触尘而流转、奔逸。
由生、灭两种妄尘相续不断,在湛圆妙觉明心中,黏染湛然之性,发起知觉性,知精映现法尘,收揽法尘,形成意根。意根的本源,就是清净四大的生灭之性,因此形成意思,好像处于暗室中。意根处于身体之内,意根随法尘而流转、奔逸。
佛教语。谓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
楼主您好!
第一句话:“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
这句话是对妄想的定义:
妄,就是“不真实”“虚妄”的意思。所以也叫“虚妄不实”。为什么不真实呢?是因为无常变易。因此,一切法莫不是妄。因为“一切法无常”。
“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其含义是:凡夫误将虚妄不实的一切法,执取为真实,就是“妄想”的妄。
想,是“了知”的意思,这是觉知心的“心所法”之一。这个含义很重要:比如有人说:“坐在那里想东想西,念头起起伏伏,经中说过:这是轮回生死的原因,所以,你不要打妄想啊!要一念不生啊!这样才是无妄想”。他这个说法是“依文解义”,本质上是不懂“想”的含义,同时错会了“无妄想”的含义。可是,这样的“开示”却很多。
根据“想即是知”的含义,即便什么都不想,心里空空的,“一念不生”。觉知心却一定还是在想,为什么呢?可以做个实验:我手里拿个东西,告诉你:现在看着我,什么都不要想,一念不生。然后我打开手掌一秒钟就合上,再问你“我手里是什么?”你肯定能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觉知心每一刹那都运作,所以即便是一秒钟,也能马上知道我手里是什么东西。这就是说: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了别。所以,如果有人在清醒状态下说自己“无妄想”“无分别”“一念不生”。肯定是妄语(撒谎)。
可是,觉知心的知,却有区别:凡夫能知我手里拿的是什么,而且会毫不动摇:“你拿的就是一支笔嘛!不是打火机!”对不对?对,但是,这只是现象界的对。属于“取相分别”:执取某一法的法相,由此区分此一法与另一法各个不同。这就是凡夫的妄想。而且,能够具有“妄想”这个功能的,一定是妄心:觉知心,也叫做意识心(第六识)。
“妄心取相,目之为想。”,可以直译为:生灭变易的觉知心,取相分别,就是“妄想”的想。
经由上述解释,应当了解了什么是妄想。这就是说:“生灭变易的妄心(觉知心),取相分别,误将同样虚妄的一切法,执取为真实”
如上,一切凡夫都是这样:认妄为真,这就是凡夫最大的妄想。其实,凡是不符合法界实相的认知,都属于妄想。只不过,认妄为真是凡夫流转生死的原因。所以是最大的妄想。
您引用的经论,直接忽略其他种种妄想(不如法的认知),而将“认妄为真”与“妄想”等同起来。可见这个妄想的严重。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那么,如果是已经明心的菩萨,看到我手中的那支笔,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这个问题暂时存下。
============================
第二句话:“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经由上述对第一句话的解释,可以看出第二句话的意思,其实与第一句话是一样的含义,这就是“佛法同一味”。既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下面就略去展开解说,直译如下:
凡夫迷于“一切法真实不坏”的心(觉知心),生起种种功能,执取一切法虚妄不实的法相,施设种种名称。而所取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生灭法,所以把这个过程叫做妄想。
=============================
第三句话:“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这句话可以解释第一句话留下的问题。先做直译:
一切凡夫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断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不知道永不坏灭,真实常住的真心清净而光明的体性。而是生起认妄为真的妄想。这个认知是不符合法界真实相的,因此才会轮回生死。
意思很简明,但是,显示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凡夫的,不如法的认知叫做妄想,那么,有没有“真想”呢?有的,这就是悟后菩萨的“如实想”。叫做“如实知”“如实见”或者叫“正见”。
这个如实见中,“实”,即是经文中所说的“常住真心”。这个心,不是觉知心。而是开悟明心所明之心:真心。之所以叫做“真”,是因为永不坏灭,真实常住。他没有一刹那的间断,所以是常。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一切法无常,这个真心却不是无常,难道他不在一切法的范围内吗?”恭喜,答对了!《金光明最胜王经》说:“法身含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可见,真心不在“一切诸法”的范围内,反而是含藏者一切诸法。之所以把真心叫做法身,是因为他“无以为身,以法为身”。这就是“一切唯心造”,或者如《六祖坛经》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真心,是轮回三世的主体,无始劫以来,我们每一世的色身及六识妄心,每一世都会坏灭,乃至每一夜都会断灭(熟眠无梦之时,无觉无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妄心断灭)。唯有这个真心永不坏灭。因此才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下去,才会说:“久远劫前,我为鹿王”等语。才会令往昔所造善恶业在今生显现而受报。才会每天晚上睡着了,却能在次日醒来。
一切有情各各本具的真心,也叫做“真如”“实际”“如来”“涅槃”“法身”“自性”等等,有几十种名称。唯此一心,性如金刚,真常不坏。故名真实。
以其永不出生故,而能永不坏灭;以其永不坏灭故,永远无需出生。所以《心经》说他“不生不灭”。一切万法,无一法不是真心直接或间接出生。何以故?《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故。因此,一切万法,不过是真心显现出来的法相。所以,如果我问悟后菩萨:这是什么?他会回答:诸佛法身。而不是回答“一支笔”。所以,他的见解不会如凡夫一样“取相分别”。这就是第一句话遗留问题的解答。
那么,见闻者将来为了不至于取相分别,为了“远离颠倒梦想”,学着悟后菩萨说:“诸佛法身”。是“如实见”还是“妄想”呢?还是妄想!因为这是鹦鹉学舌。悟后菩萨却是亲自观察到,因此是如实语。如果有一天,楼主能真正看到一支笔的的确确就是法身出生,与法身“非一非异”。那么您就是开悟明心的菩萨,是远离“妄想”的菩萨。如果不能,即便“一念不生”也一样不能离开妄想。
因此,经云:“一切凡夫都无正见”,皆是妄想故。这么说,对修行人是个打击。但是,却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我总算知道了这些道理,将来阅读佛经时,可能看得懂一部分了。这就是“相似般若”,又叫“凡夫随顺正见”。这样下去,或迟或早,也许要不了几世,就能有远离妄想的一天。
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甚深微妙法
南无大乘胜义僧
佛教:楞严经。相由心生
阿难还是不懂,问佛:盲人没有眼睛,只能觉得黑暗,但是看不到任何事物,怎么能说他的见性还在呢?
佛说: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得到黑暗。那些有眼睛的人,如果处在一个完全黑暗的屋子里,他们看到的黑暗,和盲人看到的黑暗,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阿难说:没有任何不同,完全一样。
佛又继续开导说:那些眼睛坏了的盲人,看到的就是黑暗,如果他们眼睛好了,就能看到种种颜色和光明。如果你认为是因为眼才能看见,把见到事物就叫做眼见的话,那么在黑暗屋子里的人,眼是看不见事物的,只能见到黑。如果此时把灯打开,就能看到种种颜色和光明。这个看见是因为打开了灯,岂不是就可以叫做灯见呢?
如果灯能看见,那就不应该叫做灯了。
如果是灯在观照事物,那么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灯只是能够显现事物,而能看见东西的,是眼睛的作用,并不是灯。同样的道理,眼睛也只是能够显现事物,而真正能观察事物的见性,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
这段的意思是,佛陀逐渐的告诉大家,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真心本体才会显现一切作用。而阿难却迷惑在表象上,所以一直不能明了真正的根本。
阿难和大家听完后,虽然默然无语,但是心里还没有真正明白,他们合掌,依然恭候着佛陀的继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