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玩三公是什么意思,国家“三公”消费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国家“三公”消费是什么意思?

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 由于这三项费用的滥用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的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等不良行为,故为社会普遍关注。 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 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消费”问题。在全国“两会”召开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2011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 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在2011年6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在报告内容中纳入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而且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扩展资料: 严控支出 要把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要求体现在2013年的预算编制中,同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 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倾斜。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要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确保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强度。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好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财政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优化税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国家“三公”消费是什么意思?

2,古代“三公”指什么?

古代的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参考资料:《中国大世纪年表》,《资治通鉴》,百度百科。

3,三公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4,三公必有两受,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同志,在一定的情境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男同性恋。有攻,受之分。攻,就是指再ML中扮演男性角色的;受,就是指扮演女性角色的。通常“攻受”这两个字再耽美小说中和爱好耽美小说的一些男生活女生中出现的频率较大。现实生活中,把同志分成1和0。1=攻,0=受。如题,三公是说三个男的。两受,就是说有两个0.而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说,三个男人中必然会有或者是必定会有两个小受。说道这里,我很好奇 啊,是非常的好奇啊,这句话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是耽美小说或是耽美论坛或是QQ群????(嘻嘻,发挥一下偶三八的小宇宙啊~~~不要想扁我哦~~~)
补充问题的答案:这句话还真没有什么出处哎~是不是什么话转变过来的?比如说:两受相遇必有一攻~~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