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关于日本援助中国的议论文,如何评价日本曾是中国最大援助国

本文目录索引

1,如何评价日本曾是中国最大援助国

首先,当年日本田中角荣政府打开中日邦交的大门是有诚意的。当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不提战争赔偿先决条件,是要打破美国外交封锁的困难格局。 其次,日本以优惠条件援助中国,得以打开了中国的外贸大门,从此在3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取代苏联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是一种双赢。 另外,日本的援助有一部分是无息的,是对中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以援助方式来作一些补偿。还有部分援助是有息的,是商业贷款。

如何评价日本曾是中国最大援助国

2,国人如何看待日本将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一位日本教授指出,日本的经援,大部分都附带着有利于日本企业的条件

  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老挝首都万象谈到对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时表示:“中国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已经到‘毕业期’”,这是近年来日本方面有关停止对华援助最高级别的表态,立即引起中日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对此,中国方面表示,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智慧,“就让事情顺其自然吧。”


  日本企业从经援获益不少

  众所周知,日本对华经援始于1979年,当时,在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政府间达成了一揽子长期援助协议。在这一援助项目下,我国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

  中方一直认可日本政府的对华援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华经援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日本自身也是对华援助的直接受益者。日本上智大学教授村井吉敬曾对日本对各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援项目作过调查,他在调查结果中指出:“日本的经援,大部分都附带着有利于日本企业的条件。与其说它是一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援助政策,倒不如说它是日本企业,尤其是建筑业、重工业对外伸张的向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对华开发援助给日本企业带来的好处开始显露。日元贷款为日本产品独霸中国市场起到了铺路的作用,来自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充充斥中国市场,令中国一度积累了庞大的贸易赤字。当时一句流行的广告词是“有路必有丰田车”,而少为人知的是,路和车中都有日本企业的利益。

  对华援助贷款的资金还有一部分“回流”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为中国提供援助时,往往要求中国用这些日元贷款向日本企业购买机械设备或技术。比如,在日本大使馆经济部提供的2001年度日元贷款概要表上,15个对华贷款项目中就有10个项目的附加条件是“限定两国间采购”。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利用日方贷款的同时,也给不少日本企业带来了生意。

  需要说清楚的是,对华援助包括有偿资金合作(日元贷款)、无偿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是最主要的部分,它属有偿资金援助,不是白给,是要付利息的。尽管这部分贷款条件比较优厚,利率低,还贷期长,但是中国在受益于这部分贷款的同时,也为日本对华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多达70%的在华日资企业长年持续赢利,中日整体经贸关系得以进一步加强。

  日本经援变了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执政党内部多年来要求重新考虑对华贷款援助政策。一些日本政界人物认为日本在经济援助政策上对中国过于宽厚,加之中日两国间不断出现的政治摩擦,急剧放大了反对经援的声音。

  当初日本决定对华实施贷款援助,还有一层历史渊源:当时日本政界强烈期待援助能有助于解决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经援影响中国的内外政策。而当前,日本有一种较普遍的认识就是:经援不但没有起到影响中国的目的,反而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因此日本一些人频频以各种情况为由,要求削减或停止对华贷款援助。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就以我国进行核试验为由,首次在对华援助领域对我实施了制裁,制裁内容包括部分冻结无偿援助、推迟有关日元贷款续签协议进程的谈判等。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蔓延“中国军事威胁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并以此向政府施压,要求改变对华援助政策,在减少对华援助数额的同时,更多地将对华经援与政治、军事问题挂钩以达到最终停止援助的目标。

  去年8月29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决定新的政府开发援助大纲,与旧大纲不同之处在于,新大纲重视“国家利益”,“要有助于确保日本的安全和繁荣”。新大纲发表不到2个月,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针对中国大陆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一事表示,今后将慎重检讨日本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援助问题。日本将根据8月修改的政府开发援助大纲,仔细研究2004年度对中国提供援助的问题。

  其实,在这位财务大臣说这番话的时候,日本政府早已开始削减对中国的开发援助项目。从2001年开始,日本每年都在以20%的幅度削减对华贷款,今年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不久前,日本参议院汇总的一份报告中再次提出没必要继续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外相町村信孝也在此后的谈话中表明了今后将停止对华援助的想法。目前,日本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已从2000年度的2144亿日元下降到不足1000亿日元,这种趋势说明,日本最终将停止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中方表示顺其自然

  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会议上,中国外长李肇星在回答记者有关日本考虑停止对华援助的问题时说:“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智慧。当然,我们也感谢朋友们的帮助。”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对此认为,“就让事情顺其自然吧。因为中国现阶段经济情况与以前不同。”同时他还认为,“日本减少对中国贷款援助事件,不会影响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主要是解决政治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日本的某些政治势力感到不快,他们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日本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表面上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实际却从根本上违背了日本的国家利益。

  中国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中日之间经济关系更多的是互补性。由于日本对中国出口侧重于高科技产品,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还是互补互需,而不是竞争摩擦。

  而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更是子虚乌有,中国的国防从来都是立足于防卫,中国的军费虽然有所增加,但与每年500多亿美元军事开支的日本相比,相差甚远。(《世界新闻报》驻日本记者 孙建和)

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000-1500字论文

你这片论文至少值200分。楼主太小气了。

哥们最讨厌写论文,我毕业那会天天鼓捣论文,闹得都怕了。
也没必要写那么多字,我给你提点要点,你自己再重新整理一下
按重要性排序:

1.清廷畏战的习惯,很多将领没有誓死报国的思想(这就看出d的思想教育重要性了),比如:黄海大战有艘军舰挂白旗逃跑,比如守朝鲜那家伙叫什么来着,跑了就跑了,除了烟枪,作战用的枪炮弹药和军饷全留下捐给日本人了,还有中国陆上还跑了一个,叫什么也忘了,历史书上有。
还有个慈溪傻13,一听日军快到了新京(长春),为了避免日军骚扰长春皇陵,居然停战求和。

2.腐败,克扣军费,导致海军买装备的钱被挪用,装备渐渐落后(两艘铁甲舰倒是不落后,但是清廷没那意识发挥威力)。黄海大战很多舰炮炮弹里面不是火药是沙子。

3.战术呆板,不重革新,还是清朝“刀箭立国”那一套,拿刀箭、人海战术填人。两艘铁甲舰(名字忘了)虽然航速比日本最快的慢3节,但是船坚炮利,为什么不去东京湾炮击东京?要知道日本联合舰队能追上他们的打不过这两艘舰,打得过的那一群主力舰又追不上。但是这俩舰窝在港口不动被生俘。

4.都是拉山头搞得祸。这也是李鸿章拉山头为了保存实li、在朝廷说话有分量,有意不让北约水师出战。另外有一点其实老李挺不容易的,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万一被日本海军全歼以后拿什么抵抗。可是他想不到,当时不抵抗,还是被全歼。整个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全部窝在威海卫不去迎战日本舰队,陆上守军又一触即溃,仅有的几个猛将寡不敌众(丁汝昌),加上有汉奸作祟(盗用丁汝昌名义投降),整个舰队被人家憋了王八,结果日本人占领威海卫以后,调转炮口,把北洋舰队大部军舰轰沉,剩下几艘被生俘。

4,我对甲午战争中 的理解与认识字数1500字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基本简介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得到黄海的制海权,日本乘胜追击,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抢劫和强奸,遇难者超过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并且血洗威海平壤,连让中国为之骄傲的北洋水师也被围困在威海湾刘公岛,最终全军覆没。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中日兵事本末有详细记载,在朝鲜也造成保守党以及维新派的竞争。
起因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日本明治天皇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
慈禧太后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慈禧太后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比较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甲午战前冲突简图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两国军备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舰四千多吨,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日本大本营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这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58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这样便使日本在朝军队陷于孤立,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也会自动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日本政府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大本营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中国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中国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失败原因
实力差距
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一两年,就算是守上几个月,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再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历史影响
中国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1]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亚洲影响
①从中国方面看,第一,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第三,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②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③对朝鲜而言,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④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战争评论
甲午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在中日甲午战争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战争始末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5,疫情当前,日本为什么拼命援助中国?

中国发生疫情,日本选择了援助,而且也确实出了很大的力量,虽然对比俄罗斯可能差了一点,但是从日本的国土面积,从中国日本的关系之中可以看出来,日本确实为中国这次疫情出了很大的力,至少比打着牌子实际上自己不出力的某些国家要好。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合作国家,日本和美国有很多的合作,但是和中国的合作仍然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在农业上在进出口贸易上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国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本土并没有太多的资源,因为日本的人口总数并不少,可能跟我们比少了很多,但是他们的领土面积比我们小了很多,他们需要发展经济才能够让民众有安稳的生活,保证基本的吃穿用度,这些都需要足够资源的支持。 日本在地震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曾经派出过医疗队伍去帮助他们,因为说的大一点儿就是人道主义的精神,两个国家之前是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只要还有着正常的国际邦交,那么在对方出现大的困难的时候就秉承人道主义的精神,都应该帮助对方,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上来说,就是两个国家都需要对方,国内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才能够让两个国家的合作更加顺利,因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在一块儿合作两个国家都能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历史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也应该铭记,我们没有替前人原谅后人的资格,但是这些东西铭记是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铭记历史就止步不前,历史上很多朝代最后逐渐衰落,就是因为他们记住了太多繁华的历史,他们记住了自己巅峰的时刻,觉得自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不愿意和其他国家用平等的态度去合作,但最终他们都失败了。

6,日本为什么要援助中国1286亿日元

日本当年“援助”中国 内层本质原是这样的 作者:虎打武松
上世纪70年代末,中日邦交正常化已有数年,随着中日关系回暖、中国内部大规模改革开放迹象的出现,中国近邻日本开展了一项对华的“援助”计划“ODA项目”(政府开发援助事业)。该项目涉及中国交通、教育、能源、农业……多个领域,给予了中国大量资金、技术支持。到2003年度,日本累计提供技术合作金额达到1446亿日元;援助项目266个,累计为1286亿日元,该项目于2009年终止。对于此事,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向来低调处理,很少有相关细节披露,民众因此大多“毫不知情”。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中国国内外少数“亲日民众”和“反华分子”便开口大骂中国政府和人民“忘恩负义、不知廉耻”。中国官方也是“吃人家的嘴短”,没有还口。对此,我感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很无辜,原因如下:


1-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向来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这既是一句废话、也是一句正话,更是一个有理性认知能力人民的基本政治素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过去也好,现在也罢,这一准则都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理性态度。国家与国家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友谊”,只有利益!一个国家在外交上的一切作为都是基于本国利益考量的!若将日本对华ODA项目视为一种“恩赐、善意施舍”或“战争悔过”,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一个人如果连这个态度都搞不懂的话,那就只能说这个人“才智匮乏”或“政治立场偏激”。
2-日本的援助大多是“低利息贷款”。
“低利息”三个字看到了吗?“低利息” ≠“送你钱”!日本对华援助,说得好听——“援助”。但这是援助的是“贷款”(一个多么可笑的概念)!贷款就是“借”,“借”了就得“还”,只是利息低!而且一个数据大家需要知道,日本对华援助的贷款中,有90%都是这种“低息贷款”。小小的文字游戏可糊弄了不少中国人啊!低息贷款,你咋不“低息贷人”涅?
3-中国对于日本的“回报”。
中国对于日本的“援助”,当然也有其“回报之处”(不然日本方面也不会如此“不正常”)。自从8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ODA项目所附加的经已远远超出了济收益,已远远超出了历年来积累的“近3万亿”投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门突然大规模敞开,海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原有的许多中小企业在这种巨大冲击面前纷纷倒下,市场上“洋货”盛行;并逐步形成了欧美日三家分立的局面。但日本人相对于欧美大亨们来说——很聪明。通过ODA这个“良心”项目,不仅背地里为其企业争取了大量“附加条件”,而且也趁机在国际上树立了“好心人的”形象。通过ODA,原本在中国市场上强势一时的欧美企业纷纷受到强力冲击,90年代后期,日本的动漫、汽车、电子、能源等产业在中国稳固了“大头”的地位(欧美势力原本在这些方面并不比日本差,甚至还更强)。而其商品对于中国民族产业的挤压,是在这个“中国快步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的;其近3万亿日圆援助与中国产业因此所受到的的挤压相比,又该如何估量?索尼、丰田、本田、松下……就是很好的例子。

4-援助情况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没见过几个国家感恩流涕的。
“良心援助”不是日本人援助的代名词。现代史上的这种援助屡见不鲜。二战之后美国为拉拢西欧而进行的“马歇尔计划”、苏联为拉拢中国而进行的大规模援助、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进行的工程、资金援助……这些援助又有哪个真是“好心义举”?其背后,本质上都是“走进、拉拢、取材……”难道中国需要向苏联说“谢谢”?难道西欧应该向美国人下跪?难道非洲人应该向中国磕头?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的大前提下,“良心”=“扯淡”!
关于ODA,我的见解也就这些了,希望那些说中国“忘恩负义”的喷子闭上你们的臭嘴吧,也希望中国政府和人民能够生正不怕影子斜,埋头苦干,对得起公理,对得起良心。作者:虎打武松

7,要写一篇议论文,是关于日本大地震的,想问一下有什么角度可供议论的。谢谢大家

近日日本发生了九级强烈地震,

我们国人的心态也非常复杂。
一时间国内的网站上是该庆贺还是该哀悼争论不休。鄙人有一个自己的看法:我首先应该说是默哀的,毕竟日本人也是人,之所以走上侵华的道路也是由哪些好战的政府给害了。人之初,性本善。如此才能体现一个世界大国成熟。盼望着天意报应的心态,不正是由于我们的能力还不够吗?国家、个人。一样。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能力让西方列强不敢轻举妄动,不是更好吗?鄙人不否认天意有时的确很重要。可你看哪一个强国是靠天意得来的。其次,日本侵华固然可恨之极,但是,我们就没有从自身找一找原因吗?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到现在的各个厂家互相拆台;恶性竞争漩涡中蒙牛奶粉的种种乱象。铁矿石谈判泄密等等……。我们暂不讨论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先来看一看上帝的杰作吧:中东,到处是沙漠,严重缺水。可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但是,地下却储藏着世界上过半的石油储量。按说应该是福地了吧!事实却恰恰相反,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战争的就是中东。此谓福兮祸所伏,日本多山少地;更缺乏资源优势。所谓的上帝却造就了日本极度聪明的人才优势。美国应该算得上是综合国力最强的了吧!可是,如果他的军队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不至于让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迟迟没有结果,哈哈!如果有当年在朝鲜我们的伤亡会更大。我们的政府只有区区八九十岁的经验,而西方列强有几百年的经验,从东亚病夫到发展的让世界列强忧虑不安,以实属不易,大家不要太苛求了。总而言之挡在我们面前的,或者说所有国家面前的只有两个敌人:骄傲和气馁。大家努力!中国加油!世界人民万岁!

8,援助中国日本人写的中国诗反思的作文?

但那个其实是中国人写的。如果说非要写这个作文这样写:
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很好地传承这些传统中国文化?而日本人就会运用这些中国诗句。我们中国人比他们缺了些什么?比如说,援助物资上的这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出自《诗经·秦风》。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对此进行探究,写现在的社会现实,人们对于这些文化的看法。进行呼吁,该怎么想怎么做?可以向日本学习,对自己的文化要有怎样的意识,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