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退休教授为贫困生捐70万,退休教师22年筹款几千万帮扶学生?
本文目录索引
1,退休教师22年筹款几千万帮扶学生?
骑坏4辆自行车,走遍安溪大小村庄,帮扶5000多名学生……82岁的泉州市安溪县退休教师胡云豹克服种种困难,22年如一日搭建“爱心桥”,在为贫困生牵线搭桥、寻求资助的道路上默默奉献,把爱心洒满茶乡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奉献之歌。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至今,经他牵线搭桥、结对帮扶的学生共有5638名,争取到的社会各界捐款共计1639.6万元。 薪火相传 一家四代19人执教 在安溪蓬莱上智村白头格,胡云豹可谓名声在外,他们家四代先后有19人从事教育工作,全家累计教龄300多年,多人荣获省、市、县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992年9月,这个家族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称号。 “讲起我们家族的从教历史,首先得从我父亲胡国华说起。”胡老介绍,父亲是家族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厦门大学毕业后,胡国华旅居菲律宾,在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中学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积极筹款支援国内抗日,先后在中学、小学任教,做好抗日宣传工作。他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虽然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是继续从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胡云豹从小耳濡目染,励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9年,从南安师范学校毕业后,胡云豹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并在这个行业奉献了30多年。 “我们的家训是‘上敦下睦,诗礼传家’,我们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也希望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别人。”胡老表示。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里,后辈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先辈精神、行为的影响。 胡老与受助学生交流 坚守助学22年骑坏4辆自行车 “有困难,找胡老帮忙!”在安溪,被胡老帮助过的贫困生很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每每有贫困生无力继续学业时,当地村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胡云豹,已然成了贫困助学的代名词。 “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从小家境拮据。村里没有小学,我们去上学要走10多公里山路,放学后还要帮忙家里干农活。村里很多同龄人都放弃求学了,但我父母坚持让我读书。”谈起助学的初衷,胡老动情地说,正是这份特殊的经历,让他对贫困生求学的不易感同身受。二十多年来,不论酷暑严寒,胡老始终四处奔走,光自行车就换了4辆。 熟悉胡老的人都知道,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装着贫困生材料的文件包是他出门必备的两样东西。“我是带着学生的资料和求学的渴望在走。”胡老笑呵呵地说。 在这过程中,文件包也日渐厚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胡老近年来没能继续骑自行车,但是文件包却始终不离身,依旧奔波在这条爱心大道上,并与时俱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常有人问我,退休了在家种花种草、抱抱孙子多好,何必辛苦奔波。在我看来,这些想读书的孩子也都是我的孩子,尽我所能帮助他们,他们的笑脸和感谢,我觉得比花更美、更让我高兴。”
2,江苏8旬教授夫妻,一生简朴,为何却能捐出百万积蓄?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李安昌、曹璎珞夫妇,用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教育,自然能收获百万积蓄。轻松就捐赠百万积蓄?很多人都会觉得李安昌、曹璎珞夫妇本身就是富有人家,能拿出巨额捐款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了解过李安昌、曹璎珞夫妇会发现,其实他们捐赠的钱都是靠自己多年教育获取的,勤俭节约的他们其实一点儿也不富有。 一、李安昌、曹璎珞夫妇都出生于贫困的家庭,勤俭节约让他们保留了足够多的财富江苏教授夫妻捐出百万积蓄的新闻确实很轰烈,要知道大多数老人家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更不要做善事了。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李安昌、曹璎珞夫妇是出生于富有人家,可了解过这对夫妻却发现不是;出生于贫穷家庭的李安昌、曹璎珞夫妇,年少的时候父母比较看中而供书教育,为了获得学费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即使成为教师后也没有乱花钱。 二、作为大学里面出色的教授,他们出书、发布论文、课件等用智慧换取财富作为大学里面出色的教授,李安昌、曹璎珞夫妇用他们的智慧以及经验出过很多书,也发布了很多出色的论文、课件等,甚至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也因为自己出色的教育贡献而得到了国家的资金赞助。他们所收获的财富都是来自于社会以及党,导致他们老后也选择把这些获得的财富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捐出百万积蓄成为助学金,就是李安昌、曹璎珞夫妇最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读书。 李安昌、曹璎珞夫妇一生简朴,用自己智慧换回了足够多的财富,而现在则贡献给了教育。
3,哪位8旬退休教授为贫困生捐70万?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83岁的退休教授肖鑫和,熟悉他的人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肖鑫和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兼任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教授。他对自己又“抠”又“狠”,一辆二手单车用了25年,却慷慨解囊,捐献近70万给贫困学子;他很“贪心”,见到了有钱人就喊着“要钱”,迄今由他发动的企业家捐赠总额已达到近80万。 中医达人将青春奉献给祖国 肖鑫和的一辈子都在跟中医打交道。1965年7月毕业后,肖鑫和被分配到广东省卫生厅慢病处,报到后立即去肇庆地区新兴县开展工作,这一干就干了19年。 19年后,肖鑫和回到阔别已久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专注教学和临床工作,直到退休后还坚持出诊,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 如今,他年逾耄耋,原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选择“折腾”,他把每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出诊,有时在老年大学上养生课,有时出差到外讲课。 总之,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因为,忙碌是他对抗衰老与死亡的一种解药。“如果不工作,闲赋在家,很多病就会找上门”。
4,8旬退休教授长期给贫困生捐款,总额达到多少?
广州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肖鑫和今年83岁,长期将课酬、诊金等捐给贫困学子,总额近70万。肖老衬衫穿了18年,自行车骑了26年,一顿饭不超8元,他说求学时妈妈去世,尝尽贫穷滋味,从此下决心有本事一定要帮贫困学生。 肖鑫和教授说:“对自己就是尽量节约,对人家需要帮助就尽量帮助。”这样的老人,这样的素质,这样暖心的举动,真的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肖鑫和教授“抠门”出了名 肖鑫和的“抠门”是出了名,“一块钱恨不得掰开两半来用”,常年在饭堂吃饭,一顿饭不超过7元,就连身上的衬衫和短裤,除非迫不得已,不然不会换新装。 平日里,肖鑫和踩着单车,在校园里穿梭。这辆自行车略带锈斑,是他用45元买下的二手货,“用了26年,修理费都花了100多元。” 走过艰难岁月,他更懂得珍惜现在,他对金钱看得淡,“如果钱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总比放在柜子里好得多”。 捐助了多名学生,肖鑫和从来没有与学生见过面。他说没必要,因为,在答应捐助的那一刻,他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