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扁鹊为什么被踢出教科书,扁鹊为何被移出课本?

本文目录索引

1,扁鹊为何被移出课本?

扁鹊被移出课本的原因介绍如下: 时间有冲突,专家认为,课文扁鹊所提倡的医者仁心的确值得保留与弘扬,但关于扁鹊的记载在时间上有出入,很可能确有其人。然而史学家对他的记载偏向虚构,从而影响到学术的严谨性,对治学态度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应当删除。 本身过于玄幻,《扁鹊内经·暧视篇》记载,扁鹊从小就得到一种“特别神奇”的能力,可以透过人体外层皮肤看见人体内部的运作,从而给人诊断疾病的根源和进行治疗。 这里就有“穿越”的嫌疑,能够穿透人体的只有X光机器,它于19世纪末被研究出来,并很快被应用到医学之中,后经多次的升级和改造,最终形成如今见到的X光诊断器。所以,如果扁鹊真的是穿越者,那么他至少得是20世纪以后的人。 扁鹊对后世的影响: 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扁鹊为何被移出课本?

2,扁鹊为什么被踢出教科书?

扁鹊之所以会被移出教科书,很大程度是因为扁鹊身上发生的事,以及他就诊过的病人,真实性却是有待商榷的。 扁鹊的生卒年虽然不是具体的,但也大概从扁鹊经历的事件中推算出他大概活了多少岁。扁鹊还没去世的时候,他曾经给一位名叫赵简之的人看病。 但根据《史记》记载,赵简之活在公元前531年左右,假设《史记》上面属实的话,那么扁鹊所在的公元前310年,与赵简之相比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可见赵简之的年龄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因此扁鹊事迹上的真实性,迎来了人们的怀疑。 历史教材跟医学教材上,都是需要严谨的存在,切不可向医生跟学生产生误导,如此一来,华佗孙思邈等人身上一些有理有据的事情,反而有很多出现在了医学教材之中。 当然肯定不能否定扁鹊做出的成就,但有一点在于在学科上是一个需要将就严谨跟实际理论的地方,那就让更多能够让大家学到东西的理论出现就好,让扁鹊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永远传承就好。 扁鹊诊疗技术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3,扁鹊被移出了课本教材,这是为什么?

扁鹊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医,与李时珍、华佗齐名。民间关于扁鹊的事迹有很多,每一件都能证明扁鹊是一位中医圣手。闻听神医扁鹊的故事被移出教科书,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传承已经有几千年了。扁鹊跟其它文明记载一样,也具备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是我们祖先早期文化的特征。历史上有两个扁鹊,上古黄帝时期一个,春秋时期因为秦越人为赵简子等公候名人及列国百姓治病效果非凡,被人们延用上古神医扁鹊之称呼,秦越人反而被人遗忘,统称以扁鹊。 扁鹊是我们华夏文明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代表着那个时期我们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广发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期望。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门派众多,百家争鸣,扁鹊是上古轩辕黄帝时期,及春秋时期医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我们的历史久远,后人不要拘泥于考证如今是否有确切历史证据,在那个年代,能有文字记录下来的事迹就不错了,远古文明在年代上或许不那么准确,也可能劳动人民集多个代表性人物事迹于一体,这都不影响我们据此了解我们的远古历史文化。 神医扁鹊的故事,有利于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医学领域的很多成就都是代表性,开创性的,是我国脉学的始祖。 扁鹊对治病的理论,如今看来也是很科学的,他提出治病于未然是上医,也就是治病不如防病,推崇以预防为主。总之,扁鹊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影响力很大的人物。却将扁鹊的事迹移出教科书, 因为2013年四川一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竹简记载了扁鹊的行医纪录,其中说扁鹊给赵简子和秦武王治国病,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漏洞。因为赵简子和秦武王这两个人存在的年代整整相差了200年,扁鹊再厉害也不可能活200年。 因此专家们推断,扁鹊这个人物可能是虚构出来的。或许他就是医生的代名词,而并非是一个人。本来关于扁鹊的事迹都是来自民间传言,为了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暂时将扁鹊移出了历史教材。

4,为什么教科书删掉了扁鹊?

每年新编教材的编写都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可能每年书本的内容都会有变动。比如哪一篇被删除了,哪一篇又被添加进来,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新编教材的编写的目标就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什么教科书会把扁鹊给删除了呢?因为扁鹊这个人是否存在以及他是否真的会“望闻问切”这项技能仍有待考证。教材编写要严谨、科学,这也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在一件事没有被证实之前,我们不能误导学生,以讹传讹。 据说扁鹊是生于公元前407年,死于公元前310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为扁鹊列过传,举了扁鹊医治病人的三个病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赵简子、虢国太子还有桓侯。如果《史记》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以此推算,扁鹊可能活了两百多岁。这显然不可能,我们今天医术这样发达,人们最多也就活了一百多岁。 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据说是从扁鹊开始的,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扁鹊帮人看病,不用等待望闻问切以后,就能知道病人得的是什么病。我们知道,古代的大夫都是要切脉的,根据脉象来判断病情。如果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扁鹊简直就是神医呀,连今天的中医和西医都需要病人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是否是古代人夸张记述了,我们仍不得而知。 对于有待考证的事情,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进行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只有秉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求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