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为什么大家都在储备粮食,国家为什么要鼓励老百姓存粮食?

本文目录索引

1,国家为什么要鼓励老百姓存粮食?

因为现在疫情还是不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可能就要面临疫情的压力,所以家中储备一些粮食有备无患,可以在疫情期间让自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同时也能为国家减轻防疫的压力。 一旦有一天你被隔离了,起码粮食方面就不需要防疫人员天天为你送了,自己撑几天没问题。当然了,现在社会指望个人家里储存几年的粮食也不现实,够个十天八天吃的就不错了。 一、鼓励存粮是为了有备无患每年到冬季的时候疫情总是会严重一些,我们也经常能听到某个地方的某个小区因为有新冠疫情的密切接触者而整栋楼或者整个小区隔离的。如果不幸我们变成其中的一员,那么家中是不是应该留点吃的,起码可以保证在家里隔离时想什么时候吃饭都不缺吃的。而且这样也不用麻烦那些社区的防疫人员专门给我们每天送吃的投喂了,可以节省不少的防疫力量,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 国家鼓励大家存粮都是存那些大米白面之类能放得住的东西,并没有让大家去存储那些三两天就可能坏掉的物品。这些东西存个十天半月的量一点问题没有,肯定能吃得完。 二、老百姓存粮也用不着存太多现在国家的粮食储备很充足,市面上也不缺少这些东西。之所以让大家家中储备一些也是为了疫情防控而已,所以家中存储得太多完全没必要。能够保证隔离期间基本的吃饭用量就可以了,就算是有些不足防疫人员也可以帮你解决。让家中储备只是为了减少防疫期间的人员成本,让这些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有些人成袋的往家里抗大米白面完全没必要,你又吃不了,市场上还可能因为疯抢断货,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更可怕的是往家里屯菜的,你家里的吃不了坏了,市面上是供不应求出现断货了,完全就没有什么好处嘛。备上几天够吃的量就可以了,不要过分解读这件事情。 自从商务部发出鼓励老百姓家中储备一定粮食的消息后,有些人就过分解读,生怕家中粮食蔬菜不够吃,恨不得把市场都搬到自己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家里一堆菜吃不了,放了没几天都坏了,其他什么用处也没有。这个根本没必要,而且十分浪费。

国家为什么要鼓励老百姓存粮食?

2,2021年为什么要存粮食?

2021是辛丑寡年,俗语“寡年去赶牛,粮食堆满仓”。寡年在民间一直都是一种欠收的年景,所以说要屯粮。因为寡代表着少的意思,在农村,寡年有着不宜结婚的习俗,其实主要就是人们认为寡年两头无春会让一年四季的气候产生变化,原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没有立春,很多农民种起地来也是心里不踏实,所以每到无春寡年,农民们就会进行探讨这年景到底怎么样。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拼音是fēng sú xí guàn,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3,国家为什么要存粮食?

国家要储备起来应对很多意外的情况,并且要控制粮价,实际上,食品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粮食储备粮食生产将根据市场需求稳步发展,适度进出口粮食,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使全体人民随时都能享受到充足的粮食。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贸易量约2300-2400亿公斤。中国粮食自给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将占据世界粮食市场份额的两个百分点。拓展资料: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未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要走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农业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路子,建立科学、适度的消费模式。中国政府将通过引导消费,既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又挖掘非粮食食物生产潜力,避免粮食需求超过供给能力过快增长。1984年以来,中国人均占有粮食相对稳定,但由于动物性食品增加较多,人民的营养水平明显改善,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2727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今后中国人民的食物构成将是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模式,在保留传统膳食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数量,提高食物质量。由于食物构成的变化,直接食用的口粮将继续减少,饲料粮将逐渐增加。这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粮食生产,到2030年中国人口出现高峰值时,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左右,其中口粮200多公斤,其余转化为动物性食品,就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中国政府相信,实现上述消费模式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虽然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可能增加很多,但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的前景广阔,随着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供给量的继续增加,对口粮消费的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增大。第二,通过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产品等节粮产品的比重,可以减缓对商品饲料粮的过快需求。第三,中国处在一个食物消费低增长时期。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看,食物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将趋于稳定。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达到城市的食物消费水平已具有超前性,这是由于家庭投资渠道单一,购买力相对集中在食物消费领域所致。今后随着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人民增加的收入将较多地用在住和行等方面,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消费的增长将会低于收入的增长。根据上述消费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口增长规模,未来几十年中国粮食需求量为:2000年人口接近13亿,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亿吨;2010年人口接近14亿,按人均占有39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5亿吨;2030年人口达到16亿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6.4亿吨左右。

4,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扶持粮食生产?谢谢!

人民吃饱了国家才可能稳定。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
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概括地说是5个“不低于”:(1)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国际上一般通用的标准是:一国自给率≥90%为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一国自给率≥95%为基本上实现了自给。1996年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确定为95%以上。近些年,国际市场粮食贸易量大体为2300-2400亿公斤,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挤占2个百分点的世界粮食市场份额。(2)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联合国粮农组织长期观察,年未粮食储备和商业库存占年度总消费量(简称库存消费比)17-18%定为粮食最低安全水平。(3)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人均占有粮食高于400公斤,粮食安全有保障,有时会出现结构性、地区性剩余;在350-400公斤之间,是紧平衡;低于350公斤,容易发生粮食危机。我国还把产区人均储粮3个月、销区人均储粮6个月作为各地区粮食安全的一个标准。(4)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一人一亩,才能保障粮食生产面积。(5)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近几年粮食产量证明,仅管连续5年全国粮食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平均亩产达到320公斤。但产量增长受制约因素较多,单产再提高难度相对较难,播种面积必须保证在16亿亩左右,才能保障粮食的自给率。此外,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特征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具有5个特征:
1、粮食供给的价格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粮食是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不同。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则是刚性且基本稳定的,价格再变化,需求都是一个常量。从供给看,价格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很大,粮价高了,农民就会多种粮;价格低了,农民就会少种粮,收益是农民种粮的参照系数。粮食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谷贼伤农”,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过少,价格就会上升,“米贵伤民”,则会加重居民和缺粮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另一方面又刺激农民种粮的兴趣,又导致价格下降的走势。这种规律决定了粮食既不能多,又不能少,而粮食生产的特点恰恰不是多就是少。
2、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交织,调控难度大。粮食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就是粮食价格变化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剧了粮食生产的波动性。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丰歉余缺,但储备过多又会增加费用,储备过少又不足以抵御风险,是个两难选择。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既缺粮,又缺钱,政府调控能力十分薄弱。粮食政策是系统工程,生产、流通、储备、补贴等要统筹考虑。
3、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须品,供需紧张,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20世纪80年代未(1987年-1988年)和90年代初期(1993年-1995年)的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给出问题、粮价大幅上涨有关,二者相互推波助澜,国家不得不进行收缩性的宏观调控。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粮价引起波动,进入秋收时节,各地纷纷出现快速攀升迹象,中国粮价出现6年以来的首次上扬,平均涨幅达到20%左右。2006年随着国际粮食偏紧,价格再次波动上扬。迄今,粮食价格每年以10%的涨幅上涨,低粮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4、粮食问题具有“羊群”效应。我国有3亿多农户,9亿多农民,生产的同构性强。居民消费也有从众心理,买涨不买落。生产也跟风,消费也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么增幅很大,要么减幅很大,导致粮食控制的难度大,成本高。
5、粮食政策具有“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经营规模小,调控具有滞后性。问题出来了,才研究政策,往往是“亡羊补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整。今年政策明年才能见效。因此,处理粮食问题要未雨绸缪,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5,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屯米?

我国疫情虽然过去了,但世界各国疫情迅速蔓延,一些国家采取禁止或限制出口粮食,导致世界粮食普遍上涨。国内少数民众看到世界粮食不稳定,顿时有了恐慌感,想囤点粮食,以防以后粮食大幅上涨。 那么,我国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全国复工复产,农民备耕生产有序进行时,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囤米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特别上了岁数的人,经历了缺衣缺粮困难时期和自然灾害,过怕了苦日子。因此,每逢疫情,首先担心缺粮。特别目前全世界疫情蔓延,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所以,少数人心里不安,担心缺粮,便开始囤积粮食了。 再是不得不承认,个别奸商借机炒作,发国难财。每逢疫情,总有奸商趁机捣乱,炒作放出粮食紧张信息,使少数人听到此风,随大流跟风抢粮购食。因此,后边便有很多人加入其中,开始囤积粮食。 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大家应该冷静对待,切不可跟风抢购。我们应吸取以往疫情、灾害带来的抢购风,不少家庭抢食盐、抢醋、抢药等等现象。现在马上就春暖花开,囤积粮食不仅会生虫子,而且由于夏季湿度大易腐烂变质。因此,还是保持正常心态,千万别屯粮了,家里粮食够吃就行了。 总之,我国在疫情期间,粮食及食品价格稳定。农业部发言人已经强调了,我国粮食充足,国民可以放心,现在国家储备的两大主粮,小麦和稻谷,大体相当于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的消费量,这还不算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因此,大可不必去囤积粮食。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未雨绸缪,防范为未然。这次疫情,让国人再一次弘扬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我觉得无可厚非。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行为规范比较规范,中规中举,所行所想都比较全面,给自己留下很多退路,我将其称之为国人的”小确幸”。这份“小确幸"在我们的祖父母辈,父母辈彰显的酣畅淋漓,然后一定程度上留给了我们这一代,然后我们再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这样延续着华夏传统与文化。

6,现在粮食充裕,为什么还有农村人“屯粮”?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仅大城市里的人生活变好了,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可以说是全民奔小康的生活已经到来了!年年有余四个字替换了原来的穷困潦倒,农民每一年的粮食都十分充足。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农村人喜欢“屯粮”呢?身为农村人的我,很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屯粮”已经成为了农村人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屯粮已经成为了农村人的一个习惯。想让农村人改变“屯粮”这个习惯,那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这是农村人“屯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其次,“屯粮”是为了预防一些突发事件。大家都知道,粮食的收成和天气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一年风调雨顺,在秋天就会收获很多粮食。如果相反,那就会增加农村人的生活压力。所以在收成很好的年份,就要多屯一些粮食,为了预防下一年所有的突发事件或者是不好的天气状况。这样即使天气状况不好,也不会影响农村人的温饱问题! 最后,“屯粮”可能为农村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农村,粮食的价格是十分不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多,粮食的价格也会增长。有一些农民将粮食存在仓库中,到了第二年再卖,价格可能会更高一些,这样就会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一年的风吹日晒也没有白费。 身为农村人的我,认为“屯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一举多得!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农村的问题,都来问我哦!身为农村人的我,一定给你回答的明明白白!

7,为何说储备粮是国家用来“保命”的?

因为储备粮主要就是为了国家面临着巨大灾荒的时候,能够保障老百姓正常的吃饭,不会因为缺少粮食让很多人丧失生命,在每个朝代的时候都会有储备粮,也就是说政府单位会在粮食收成好的时候储备大量的粮食,这样的话呢,能够保证粮食市场的一个稳定性,不会因为市场上一些外在原因导致粮食的价格过高或者是过低,如果说在出现巨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国家也能够有能力拿出很多的粮食来给天下老百姓吃,这样的话能够保证国家人民的一个生命安全。 在每个朝代的时候都会发生自然灾害,有的时候也会发生天灾人祸,比如说蝗虫泛滥的时候,就会让当地老百姓的粮食颗粒无收,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来拿出储备量供老百姓们使用,这样的话可以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只要老百姓能够得到救助,那么就不会发生暴动的情况,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既能够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又能够保证国家的一个稳定性,如果说储备量不足的话,那么肯定会引发老百姓们的愤怒从而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有的时候因为天灾导致当年的粮食产量下降,所以在市场上的粮食就会出现价格暴涨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让市场上粮食的价格上涨,很多老百姓就没有办法正常的去购买食物,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抛售储备粮来调节市场的价格,这样的话能够保证老百姓们的正常生活,其实储备粮就是为了老百姓而准备的。 储备粮在每个朝代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都没有办法预测到天灾,所以提前储备好,有备无患,这种做法在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做的,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为什么我国政府一定要大量储备粮食?有什么好处?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开始担心,甚至很多人考虑是否需要囤积一些食物。我认为个人储备粮食的用途不大。对个人来说,食物不是容易保管的。而且,即使囤货,其实也不可能囤很多。真正保障我们粮食安全的是我国强大的储备粮。虽然中国储备了大量粮食,但国家太大,人口太多,方方面面都储备不了。目前,国家只能重点保障舟曲的安全。对大豆、高粱等粮食还大量进口,以饲料为主。如果今年限制从很多国家进口粮食,肉类牛奶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但1,1肉类牛奶对个人来说不能再储备了。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世界是美丽的。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贫穷和饥饿,很多非洲穷人仍然不能吃。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期,大家不必害怕和担心,可以在家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国家在这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提供强大的物资粮食储备。坦然面对,不囤货,不给国家添麻烦。不惊讶,做人的路! 官方宣布国家粮食储备充足,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看到世界疫情如此严重,平民能怎么办,如果家人都储备粮食,必然会引起掠夺现象,不储备,担心粮食价格上涨。唉!实在没办法。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不要幸灾乐祸地看别人的传染病。传染病的泛滥不是自以为是的国家和人。 我们对粮食储备问题的前景不乐观。现在依赖大量粮食进口已经成为习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非正式的态度。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手里粮食不慌,我是农民。特别关注我们的粮食,亲眼目睹旁边广阔的耕地被开发出来,我身边已经没有稻子,都出去吃饭了。老实说,胆量很好。我国起初是农业大国,现在是工业大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种植粮食,自给自足,加油,我的祖国。祝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美食量必须要做。先不说外国怎么做。国内14亿消费者一定需要大量的食物。何况现在疫情爆发,到了鼎盛时期,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就要有战略储备。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国内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这是最重要的,从长远来看,这次疫情明确表示,石油不卖给你就不卖,医疗物资直接开始被你截获,很多国家开始封锁国家,我认为给鱼比给鱼更好。因此,国家应该提出增加产量、机械化、品质化产业化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