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至落凤坡是什么季节,庞统真的死于落凤坡?
本文目录索引
- 1,庞统真的死于落凤坡?
- 2,庞统惨死落凤坡的故事
- 3,简述庞统死于落凤坡
- 4,庞统这么会有计谋,为何会死在落凤坡?
- 5,为何庞统会轻易死于落凤坡?
- 6,三国演义中,庞统是在哪里死去的?
- 7,《三国演义》小说,庞统为什么会殒命落凤坡?
- 8,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却为何还要去送死?
1,庞统真的死于落凤坡?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历史记载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三国志09的庞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2,庞统惨死落凤坡的故事
楼主如只想知道怎么死的。。只需要看前两段即可
1.凤雏先生庞统死于征西川路上,据说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落凤坡。也就是说,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规划好的。案发的时候,庞先生骑着刘备的坐骑。这马可是大大的有名,唤作“的卢”。有人对刘备说,你没有听说过“的卢的卢,骑必妨主”吗?刘备不信,估计也是舍不得名驹。英雄一般都有这毛病。
2.庞统是在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的,当时是因为骑了"的卢"马,所以,也算是马"妨主"害死的.
3.庞统的性格: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如刘璋下令要杨怀、高沛二人监住刘备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他把“选精兵偷袭成都”称为上计,而把逃跑称为下计,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见庞统善走“险棋”。多不累述,搂主可以自己查找原文。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搂主可以看看张飞质问庞统一回:庞统由鲁肃和诸葛亮介绍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却不肯拿出介绍信,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庞统担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此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张飞是什么人,气得要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丝毫不以为然,还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庞统不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一点,我觉得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先把三国演义的原文摘抄一些:第一二十三回“庞统献策取西川”写到这么一段话:刘备大军刀不血刃得了涪城。刘备次日设宴于涪城公厅。玄德带酒,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大怒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此亦非仁者之欤?吾视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闻之,全无惧色,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堂。睡至四更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于玄德。玄德懊悔无及,急穿衣升堂,请庞统曰:“昨因酒醉,有触于公,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皆失,何独主公乎?”玄德大笑,共乐如初。
搂主请看这段话,刘备当初假惺惺地说什么他和刘璋是兄弟不忍相害,但是这段话中所写刘备刚刚拿下刘璋的涪城,第二天就大摆宴席庆功,你说刘备是什么人?你再看庞统什么态度,明明是他一直劝刘备杀刘璋打西川,攻打涪城也是庞统给刘备出的计策,但是酒席之间却顶撞刘备说他“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的作假是掩饰自己的野心,但是庞统酒席间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我想应该是真话,他没有必要说这样的假话来故意得罪刘备。那既然庞统不赞成刘备行“非仁者之兵”,先前为什么要帮刘备出谋划策打刘璋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说一点也不奇怪,我想由此看出庞统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忠义情节的儒士,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为自己能够在刘备政治集团里谋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非仁者之兵”。他却只能在酒醉之时骂上几句。由此可见庞统对待“信仰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还有这段话最后说:“玄德大笑,共乐如初”。是否真的“共乐如初”了?我看未必,刘备和庞统只是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罢了。
3,简述庞统死于落凤坡
三国志正史记载:刘备率军反攻雒城时,被乱箭射死。三国演义描述的是:当时刘备入住西川,而庞统争先立功去要做先锋,协助刘备攻打雒城的时候被刘璋手下大将张任当做刘备被射死!当时走到一个叫落凤坡的饿峡谷,庞统问手下,此为何地,手下说,此地叫落凤坡。庞统大惊,说,天绝我也。话音未落,林中箭出,庞统应声倒下。
刘备包围雒城。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4,庞统这么会有计谋,为何会死在落凤坡?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卧龙、凤雏这两个人物,尤其是卧龙诸葛亮,大部分人更是不陌生。诸葛亮智谋过人,是刘备的军师,而且神机妙算,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在演义中的表现却并没有如此的出色,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细读三国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庞统的智谋也非同寻常。在江东,他完美完成了向曹操献连环计的任务;识破诸葛亮到江东悼念周瑜的真实目的;鲁肃和诸葛亮也曾一起把他举荐给刘备。 但是,如此高深莫测的他却英年早逝,未能给蜀汉做出更多的贡献,究竟他是为何而死呢? 很多人都会认为,他的死完全要怪罪于张任。因为在庞统率兵攻打雒城时,正是张任埋伏并射杀了庞统。但是还有人认为,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当初诸葛亮已经写信提醒攻打西川的主帅定会凶多吉少,但是庞统完全不听,还认为是诸葛亮是要抢功,硬要亲自带兵从小路进攻。 对于庞统的死,张任和他自己可以说都有一定关系。但是还有一个人也绝对脱不了关系,那人便是刘备。 刘备在第一次看到的卢的时候就看出来这是一匹千里马,而且知道这匹马妨主。徐庶说可以把这匹马送给自己的仇人,等仇人被妨死之后,自己就可骑了。但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还一顿斥责。但是后来他却将马让给了庞统,这便让人生疑。 刘备的阵营只是在发展阶段,比起相互制衡,更需要的是团结一心,发展壮大,但是,任由庞统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蜀汉阵营很可能就要四分五裂。所以,即使庞统是个人才,刘备还是不得不弃车保帅。 经过上述的分析,可想而知,庞统死于落凤坡的原因,不光是张任的埋伏,还很可能是刘备的背后策划。
5,为何庞统会轻易死于落凤坡?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部分来回答 第一:庞统与诸葛亮是否齐名 看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声主要分三块,1民间名声。2正史名声。3当时名声。 先看两人的民间名声,杜甫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君不见武侯祠千百年来,游客往来,香火鼎盛。诸葛亮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享有绝高的名声,这是庞统比不了的。 再看两人的正史名声,因为陈寿爱把心目中同级别的人物,放在《三国志》一个传中,所以我们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如陈寿写《张乐于张徐》列传,说明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是在魏国齐名的良将。那庞统和谁同传呢?答案是法正。而诸葛亮则是单独列传,在《三国志》中,臣子单独列传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和诸葛亮同样“出将入相,才德兼备”的陆逊。说明在陈寿心中,这两人才是齐名的。 前两点虽然都是诸葛亮胜出,但这并代表不了什么,毕竟民间名声太水分太大,正史名声限制又太多,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当时名声。我现在就可以很负责的提前告诉大家,庞统活着的时候,名声不知比诸葛亮高到哪里去了,而且两人的发展方向也是两条路。现在大部分认为诸葛亮与庞统齐名,是因为水镜先生那句“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史料中司马微的原话是“儒生俗士其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这很像一个老师,向招聘公司推荐两个同样优秀的应届毕生,并不代表两人齐名。即便在司马徽眼中两人是齐名的,那在当时社会中大家普遍认可这个观点吗? 先看两人求学时期,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即便当时诸葛亮有名,但在大部分眼中也是名不副实。而庞统却不同,他年轻时“少时朴钝,未有识者”,但自从20岁的时候和庞德公一番会晤之后,被对方夸为“南州士之冠冕”,瞬间名声大震,这种名望,孔明当是没有的。 再看两人出仕之后,诸葛亮跟的老板是刘备,庞统跟的经理是周瑜。诸葛亮跟了刘备之后,做的是大管家,幕后人物的名头都不响,即便日后他去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在名声方面也是无法和庞统相比的。周瑜死后,庞统护送周瑜灵柩返还东吴,史书记载:“吴人多闻其名。”他临走的时候,东吴的名士陆绩、顾劭、全琮都来为庞统送行。此时,庞统显露出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一个特长――品评人物。 庞统说:“陆绩好比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好比驽牛,能负重致远。” 有人问:“那是陆绩比顾劭强了?” 庞统答:“骏马跑的虽快,但只能驼一个人;笨牛虽然跑的慢,却能驼很多人!” 精辟!实在精辟。 “品评人物”是魏晋时期的一大特色,大评论家对某个人的一句夸赞一句批评,关系着这个人在社会上能否立足。比如曹操年轻时,经常苦于自己没有名望,不能挤进上层朋友圈。乔玄让他找大名士许子将。面对曹操的死缠烂打,许子将说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后曹操名声大显。再比如袁绍,有一次驾着十分豪华的车马队伍回家,但准备进入许子将所在的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等打发走了,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于是就只乘着一辆车子回家。连四世三公的袁绍,官二代曹操,都如此迎合敬畏许子将,可见大评论家在当时的地位。庞统正是这样的人物!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诸葛之前名声不如庞统了吧,诸葛亮名声小,因为他是幕后大管家。庞统名声高,因为他是台前的评论家。和定位有关,和才能无关。 但接下来发生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名声极高的庞统返回南郡后,官职由“南郡功曹”变成了“耒阳县令”,虽然属于平调,但没得到刘备的重用却是事实,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演义》给出的设定是刘备嫌弃庞统长的丑,我认为在《三国演义》的很多虚构中,这一条最失败的虚构。史书没有记载庞统相貌,而在《三国演义》中,以识人用人见长的刘备与孙权都因庞统长得丑而不重用他,这显然是作者太拿历史当儿戏了。那刘备为什么不重要庞统呢?要从刘备本身的性格谈起。 《三国志》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见刘备年轻时候一个不爱学习的古惑仔,虽然日后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认为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但他的本性对那些有名无实、爱放嘴炮的名士,是不屑一顾的。从他怒斥大名士许汜“求田问舍”,还有鄙视许靖都可以看出。要知道许靖可是上文所说的大评论家许子将的哥哥呀。多亏法正劝刘备,让把许靖供起来当个吉祥物,这才没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 然而庞统的公共形象就是一个“评论家”,因此不招刘备待见在情理之中。刘备什么喜欢诸葛,因为觉得他是个有才能的实干家。为什么不待见庞统,因为觉得他是个无用的评论家。还是那句话,和定位有关,和才能无关。其实庞统真实的志向是当一个“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王佐之臣,所以我十分怀疑庞统在耒阳县令不好好干活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刘备注意,改变刘备对自己的看法。果然庞统被免职后,诸葛亮与鲁肃纷纷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与庞统相见,十分投机。刘备也改变了对庞统的定位,不再将他看成耍嘴炮的“许汜”,而是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张良”。史书记载,此时刘备对庞统恩遇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的才能得到认可后,开始建议刘备进图巴蜀。“萧何”诸葛亮留守荆州,“张良”庞统跟随着刘备开始向益州进军,然而在进攻雒县时,庞统中箭不幸身亡。日后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的幕后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于是名声渐显。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刘晔评价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也是在此时开始传播的。 总结:抛开民间名声、正史名声不谈,在当时诸葛亮与庞统从未真正意义上的齐名。初期两人定位不同,庞统是品评路线,诸葛是实干路线。中期两人的形象不同,庞统是张良形象,诸葛是萧何形象。后期两人发展空间不同,当诸葛开始名扬天下,展示自己的“将相才”时,庞统已经死亡。我觉得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此也谈不上什么过誉不过誉。 第二:如果庞统不死,对三国结局是否会有影响? 历史是不可假设的,说庞统的死影响三国结局也好,不影响三国结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所以在此我不想从大局势方面讨论庞统之死,而是想谈谈庞统去世对刘备的个人影响。 “庞统之死”和“郭嘉之死”很像,都是才华横溢,英年早逝,而且他们都是主公最贴心的朋友。赤壁战败后,曹操感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如果郭嘉不死,真能改变战局吗?不见得!顶多赤壁战败后,曹老板改哭戏志才。而且荀攸、贾诩、程昱都是算无遗策的大神级人物,他们难道谋划方面代替不了郭嘉吗?我觉得曹操不是为失去一个谋士哭,而是为失去一个朋友哭。纵观魏国君臣,曹操与郭嘉的感情最为知心贴心,这一点是其他谋士代替不了的。 刘备与庞统的关系也是这样,刘备对待诸葛亮,像是对待一名老师,多了一份尊敬。对待庞统,像是对待一位朋友,多了一份随和。《三国志》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刘备杀了杨怀、高沛后,大宴三军,他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快乐极了。”庞统说:“把征服别人领土当做快乐,这恐怕仁者之兵吧。”当时刘备已醉,怒气冲冲的说:“武王伐纣,军队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师吗?你说话不对,快点退出宴会吧!”庞统立即退了出去。不一会,刘备醒悟就后悔了,又把他请了回去。庞统回到原位,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自斟自饮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刘备问庞统:“刚才我们的争论,到底是谁的不对?”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失误。”刘备大笑,酒宴又恢复了原来的欢乐气氛。一个人只有在朋友面前,才会如此无拘无束的谈话,哈哈一笑,谁对谁错,既往不咎。 所以庞统死后,《三国志》记载:“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要知道正史中的刘备是不爱哭的,但刘备一提起庞统就痛哭不止,这是多么深的朋友感情呀。和曹操失去郭嘉相比,刘备是幸运的。因为郭嘉死后,曹操就再也没遇到过知心朋友。而庞统死后,出现了一个与刘备性格最相投的法正。如果说庞统是刘备的张良,那法正就是刘备的陈平,都以出谋划策为主。陈寿把庞统与法正并传,其原因也在此。而且这两个人是刘备生前,唯二加谥号的大臣。 总结:小人物的死,往往也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局面,更何况是像庞统这样的人才呢?但具体能影响多少,这个谁也不得知。我只知道,对刘备个人而言,失去了一个贴心朋友,无疑是悲痛欲绝的。
6,三国演义中,庞统是在哪里死去的?
庞统之死原因有四:
1、因厐统侍才,自认不在孔明之下然却未能得到刘备的信任,急于立功(有自入皇叔帐下而未立其功之叹)以证明其才;
2、未能充分了解刘备的性格,屡次进言(自认的“上计”)却未被备所采纳,心理留下阴影,觉得自己总是活在孔明的阴影之下,为了摆脱阴影使之更加急于求成;
3、未能听信诸葛亮的忠言,心胸狭隘,以为亮要与之争功,为此麻痹大意;
4、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下乃是天意;大军出征时居然马失前蹄,刘备又与之白马以以表爱惜,使之感恩涕淋,可惜却因为白马而让敌军以为马上之人即为刘备,一时万箭齐发被射死于马上。
总之,造成统之死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本人认为主观因数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客观因数是统之死的直接原因,要是行军之前马不失前蹄,刘备则不会与之白马,那么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射死,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7,《三国演义》小说,庞统为什么会殒命落凤坡?
与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就是凤雏先生庞统了。庞统命陨落凤坡就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桥段。这个大体讲的就是庞统先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的故事。故事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十分精彩,可精彩归精彩,仔细研读史书之后我们却发现,我们都被罗贯中骗了。 庞统并非死在落凤坡,也没有中埋伏。这一段庞统命陨落凤坡根本就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甚至仔细捋捋时间线就清楚,《三国演义》中庞统死的年份都是不对的。 相比于《三国志》这一类史书,我们更喜欢看《三国演义》这一类有趣的小说。可正是因为对小说的看重我们也很难去想到被人铭记在心的桥段并非事实。 庞统战死在雒县,刘备十分悲痛,亲自替他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在墓周围修祠堂。人们因为钦慕庞统才能所以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落凤坡。所以此处是庞统下葬处,而非死亡地点。至于罗贯中写书又是数百年之后了,那时沧海桑田,更何况凤雏先生死于落凤坡更为具有戏剧性,有宿命般的感觉更有观赏性。 《三国演义》中有关庞统战死的时间是“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而史书记载,庞统是在建安十九年。两者相差两年。刘备身边除了诸葛亮就是庞统最为厉害,罗贯中如此修改了时间线之后,将庞统的戏份删减,那么诸葛亮的作用就被加重了。这样,刘备入川就成了诸葛亮的功劳,毕竟你看,凤雏先生早死了。
8,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却为何还要去送死?
这一题是典型的混淆了三国正史和《三国演义》。三国正史中根本没有庞统殒命落凤坡这个片段。《三国演义》中庞统倒是死于落凤坡,但是庞统前往落凤坡之前也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去。 刘璋听取了法正和张松等人建议引刘备入蜀,帮助自己讨伐张鲁。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馊主意,刘璋却不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虽然黄权和王累等人极力阻止,刘璋还是决定引刘备入川。刘备入川后不久,二刘便交恶,刘备下定决心攻取益州。 为了让刘备顺利占领益州,庞统为刘备制定了取蜀三策。上计是挑选精兵,趁其不备偷袭成都,一举占领整个益州。中计是谎称回荆州,擒杀蜀中大将高沛、杨怀等人,然后亦步亦趋攻打成都。下计是回到荆州,然后慢慢找机会进攻益州。刘备认为上计太冒险,下计太保守,于是选择了中计。其实上计虽然冒险,但是成本最低,成功的几率也不低。后来邓艾灭蜀的时候,实际上用的就是上计的翻版。刘备不用上计,结果自己的儿子却因上计丢了江山。 刘备集团决定用中计之后,开始按照计策攻打益州。战争开始之初,刘备军打得顺风顺水,一举斩杀了杨怀和高沛,所经过之地尽皆望风披靡,一直到打到了雒城。刘备在雒城踩到了钉子,刘备久攻雒城不下。庞统为了尽快攻陷雒城,亲自率军队攻打。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庞统被流矢射中身亡。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庞统会战死在雒城。庞统战死之时年仅36岁。庞统死后,刘备非常伤心,亲自为他挑选墓地安葬,并把安葬庞统之地命名为落凤坡。也就是说先有庞统之死,然后才有落凤坡。 《三国演义》正好把两个做了倒置,先有落凤坡后有庞统之死。这样就为庞统之死注入了一定的宿命感。罗贯中的这个调整非常巧妙,偷偷调整之后,读者不仅没有发现,反而深信不疑。 《三国演义》中描写庞统牺牲的主要原因是太想为刘备建功立业。庞统跟随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掌握了大半个荆州。庞统齐名的诸葛亮已经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庞统特别希望通过这次战争建功立业。出征之前刘备告诉庞统一个不吉利的梦,庞统却不以为然。 之后刘备又拿诸葛亮的书信劝说庞统。这时候庞统认为诸葛亮想和自己争功,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小路的想法。于是刘备便不再劝说,同意庞统走小路。庞统骑着刘备的白马到了落凤坡之时,才意识到此地对自己不利。不过此时已晚,张任以为骑白马的是刘备,所以万箭都射向庞统,庞统中箭而亡。 题目说庞统明知道落凤坡有危险,还执意要去送死,应该是受到电视剧《新三国》的影响。《新三国》比起老版《三国演义》进行了不少改编。老版《三国演义》非常忠于小说《三国演义》。《新三国》在改编小说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不少后人对三国的理解,使得人物更像是历史人物而不像小说人物。《新三国》对落凤坡这个片段也进行了改编。在电视剧中庞统明知道落凤坡有埋伏,却偏偏愿意前往的原因是庞统利用自己的死,让刘备攻打刘章的时候师出有名。 《新三国》对刘备这个人刻画地非常到位。《新三国》中的刘备既有非常仁义的一面,也有内心比较阴暗的一面,也有虚伪的地方。刘备明确说了仁义是自己立身之本,这也是他和曹操的不同,一旦失去了仁义这个立身之本就难以立足。所以刘备非常想打下西川,但是又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怕自己的行为难以堵住悠悠众口,更可能让自己失去仁义这个牌子。刘备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庞统。庞统深受刘备恩宠,决定用自己的死为刘备寻找最佳出兵借口。庞统在临死之前写给刘备的遗书上明确说明了自己选择就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