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地坑院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坑院主要集聚区在哪,形成这种景观

本文目录索引

1,地坑院主要集聚区在哪,形成这种景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形成这种景观的原因有: 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 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降雨量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由于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这里缺乏煤炭资源,也稀缺森林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很受欢迎.可谓他们的最佳选择。

地坑院主要集聚区在哪,形成这种景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地坑院的介绍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2007年河南陕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1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4年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广泛入选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地坑院的分布区域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扩展资料 地坑院的地质成因: 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目前陕县人马寨村址久的地坑院窑龄己达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坑院

4,地坑院分布地气候特征?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坑院分布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

5,地球科学和地理学有什么不同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6,地理和地球科学有什么区别百度知道分类里

地球科学是只要和地球各圈层有关的都叫地球科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而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
地理学偏重于地球表面,及与人生存相关的环境,有点偏重于人文方面.而地质学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理化学状态及运动变化,更偏重于自然.
因此许多大学在高招时,地理学招文科毕业生,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物理等专业招的是理科毕业生.

7,中国的来历100字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其演进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年份。算术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8,去旅游的时候,看到过哪些长相特别奇特的文化建筑?

当你外出旅行的时候,往往都会见到来自不同民族的风情,见到当地人的生活习俗,见到一些历史文明的景点,其中就有不少奇特的建筑物,每一个出名的建筑物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葡萄牙的怪异石屋,位于葡萄牙,建成于1974年。整个建筑物由四种不同的巨石所结合而成,在里面只能使用烛光、没有任何电,还以为走到了远古人类的居住地。 克罗埃西亚船屋,位于克罗埃西亚船型风格的房子。 坐落于广西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个建筑就位于南宁的核心地域。整个建筑的面积可以达到九万平方米,而在去年这个建筑建成之后,这里就变成了当地人民的大型文娱场所。 这个建筑的建造也是蛮特殊的,这个文化中心建造采用的是狠重的石材,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之中石材不允许在雨棚下面设置任何的支撑,所以说整个建筑物的建造很困难的。而且这个建筑还很特别的是在上面的雨棚上有三个钢造的屋盖,造型很是奇特。但是这个比较特殊的造型好像是没收到多少的注意,还有的人戏称这个建筑就像带着三顶草帽,尽管说是很有设计感,但是有些美感不足的样子,很多人见了也没有什么震撼的感觉。 还有位于首都机场的著名T3航站楼的雨棚也值得说说,这个普通的建筑的建造可以说完全震撼了我们,这个建造真的是让我们无法想象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水平才能够建造出来这样的雨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