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党的一大在哪里召开多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哪

本文目录索引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哪儿举行,后来在哪里的一条小船上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船上召开。 1921年6月30日,在法租界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会议被迫转移。 6月30日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完成了整个大会议程。 扩展资料: 一大的历史意义 1、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2、制定了党纲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共产党人有了行动纲领。 3、中国共产党有了组织。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哪儿举行,后来在哪里的一条小船上举行?

2,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会议是在什么地方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城市,而且上海工人阶级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的初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北京爆发的学生运动。 到1919年6月5日,上海的工人阶级奋起响应,这样五四运动的主体,就由以北京的学生为主体转变为以上海的工人阶级为主体,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且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会议期间,由于帝国主义的巡捕房派出巡捕,冲进中共一大的会场进行搜查,实际上对代表进行了讯问,这就说明中共一大代表和中共一大会址已经受到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法租界巡捕房的监控,因此必须转移地方,所以就在1921年7月30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暂时休会,然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扩展资料: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共一大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在那里开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13名代表,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陈独秀、李大钊因公务繁忙无法脱身而没有出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热情讲话。 24日,会议继续进行,各地代表汇报了本地区党、团组织的发展状况。与会代表商定休会两天,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的工作计划等文件草案。27日至29日连续三晚,与会代表集中讨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在认真热烈的讨论中,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有共识也有分歧。 30日晚的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决议和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会议刚开始,一名陌生男子突然闯入会场后又匆忙离去,马林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迅速转移。转移出来的代表当晚集中在李达的寓所,商定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意义: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开天辟地 照亮前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中共一大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 扩展资料: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 接着,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引起争论,会议未作出决定。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 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在李达夫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 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5,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之后由于消息走漏,改由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继续举行。 会议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2、确定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通过了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3、选举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称为“三人团”。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担任组织主任,李达担任宣传主任,主编《共产党》月刊。 会议意义: 1、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2、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3、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共一大开创新天地网页链接)

6,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纪念馆的“一大”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文博女校。它们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
“一大”的会议室是楼下的客厅,约18平方米,室内陈设均按原样仿制。雪白的墙壁,朱红的地板,窗明几净。中间放置着一张铺着白色台布的长方形会议桌,桌上放着茶杯与火柴盒架,桌周围有12只圆木凳,东、西两侧靠墙各摆着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整个会场显得十分庄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这里秘密召开,各地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12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53名共产党员,这些代表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州代表陈公博;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一大”在上海望志路的集会,受到法租界当局的监视,7月30日会场遭到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中止。停会期间,代表们在李达的寓所商定,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8月初,代表们乘火车来到嘉兴,部分代表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带领,先到市区张家弄里鸳湖旅馆落脚休息,并托旅馆帐房雇了游船。
中共一大南湖续会在一艘中型游船上举行,这次会议议程有:审议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审议中国共产党宣言草案;选举中国共产党全国领导机构。会议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在南湖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局领导机构。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

7,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扩展资料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 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请问中共一大在哪里举行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扩展资料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参考资料:中共一大--百度百科

9,中共一大召开地点是哪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 76号(原望志路 106号)。1921年 7月23日,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刘仁静、张国烹、陈公博、周佛海、陈独秀指派包惠僧参加,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此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扩展资料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瑞金,在这近12年的时间里,除了有几次短暂的迁离,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及各级机构都设在上海。 毛泽东与上海关系密切,他一生中到过上海五十余次。1919年3月,26岁的毛泽东首次来到上海,此后至1921年7月前,他又先后两次来过上海。在杨树浦码头,他送别友人;寓居安义路期间,他到老渔阳里2号拜访了陈独秀;在半淞园,他与友人泛舟游湖,逸兴遄飞…… 送别赴法勤工俭学青年身无分文来闯上海滩 1919年3月14日,26岁的毛泽东同一批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由北京抵达上海,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二天,毛泽东与吴玉章参加了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活动,并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环球中国学生会门前合影留念。 3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89人(其中湖南青年43人),乘坐日本的“因幡丸”轮即将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航,毛泽东和吴玉章等一起来到码头送行,同他们一一话别。毛泽东在码头许久地挥着手,望着轮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视线中。△1919年3月15日,环球中国学生会送别留法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当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纷纷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全国规模的热潮。 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他们都从上海的杨树浦路与大连路一带(原杨树浦码头)和延安东路东端临黄浦江处(原洋泾浜法国码头)启程。 毛泽东第一次来上海可体会到了“行路难”。当时,他只有到天津的车票,向一位同学借了十块钱,才买票到达浦口。在浦口火车站,他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仅有的一双鞋还被贼给偷走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毛泽东在车站外巧遇一位湖南朋友,他再次借钱买了新鞋以及到上海的车票,才完成这趟旅行。到了上海后,他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他回湖南。 1919年12月,毛泽东再次来沪,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以及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青年毛泽东为何没有出国? 关于毛泽东不出国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有说是因为语言和经费问题,也有说是因为母亲与爱人,而毛泽东在他的回忆中,比较强调的是主观因素,他认为留在国内探索有许多好处。 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速得多”,这不仅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得较多的知识”。 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当时毛泽东认为对自己的国家知道得还太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安义路63号 见证毛泽东人生的转折点 1920年5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上海,除了送别友人赴法勤工俭学,还参与了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他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今静安区安义路63号)。6月7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京别以来,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晌,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安义路63号是一幢沿街而建的旧式二层楼里弄房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楼下是会客室兼饭厅。楼上的卧室有一排临街的长窗。室内放着两张床,一只茶几和一张桌子。桌上摆着粗瓷茶壶,茶杯及笔砚文具。和毛泽东同住的还有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等人。 他们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四个人轮流做饭,常吃蚕豆煮饭,生活比较清苦。当时,毛泽东参加了上海工读互助团,给人洗衣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诉说自己工读生活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所得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毛泽东第三次在上海期间,每天都要阅读各地的报刊和书籍。他还邀请十多位旅沪青年成立了“自修学社”,共同学习各种理论著作和外语。△ 安义路63号楼上卧室,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在这里发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等文章,开展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第三次来沪期间多次拜访陈独秀,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当时陈独秀已将全国闻名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到上海,并在此筹备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 多年以后谈到这段往事时,毛泽东说:“我第二次(应为第三次——编者注)赴沪时,我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一旦接受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可以说正是在安义路这处旧居里,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如今人们看到的毛泽东旧居,是翻新修缮之后的样子:整体是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当年的客堂间,依然放着方桌和几把椅子。在这栋旧居的展品中,还有毛泽东曾经使用过的“555牌”香烟盒、全套六册《共产党》月刊和建国之后批示文件用的红色铅笔、在人民大会堂一号厅使用的瓷杯、瓷勺和瓷碟等。 毛泽东与半淞园的“一面之缘” 留下寻求真理的足迹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由于临近沪杭甬铁路的南火车站,该园一时游人辐辏。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因缘际会,半淞园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到此一游的必去之地。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来到半淞园,他们泛舟游湖,登高望远,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说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在这里,他们详尽地讨论了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会议认为学会应采取“潜在务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态度,吸收新会员要具备“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四项条件。在会内要养成好学的风气。“半淞园会议”一直开到黄昏,大家仍意犹未尽。会间休息时,参加会议的十二人“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 1921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举行的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报告会友在上海半淞园讨论的结果,……众赞成上海的决议。”自此,新民学会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高度——正如1982年萧三在回忆录《人老心不老,愿作老青年》中所言:经半淞园会议后,新民学会已初步孕育了“共产主义的胚胎”。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中,半淞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被夷为平地,一派繁华尽毁,半淞园没有再建。 新中国成立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工厂加仓库的新兴工业取代了原有的小桥流水。 现如今,曾经的半淞园已成为上海世博园区的一部分。一座座极具艺术特色的环保建筑,环绕在半淞园路、花园港路、南车站路一带,红色旧址、创意园区并存。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青年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