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冬至后白天是长还是短,为什么从冬至以后白天又变长了?

本文目录索引

1,为什么从冬至以后白天又变长了?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一、太阳直射点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以太阳为焦点,地球运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二、北半球: 北半球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在这个半球内,陆地占39.3%,海洋占60.7%。 亚洲属于北半球的国家有45个,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国家有2个。 (1)、完全位于北半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 (2)、部分位于北半球: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冬至 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百度百科-北半球

为什么从冬至以后白天又变长了?

2,冬至到春分是昼长夜短还是昼短夜长

1、对我国来说,冬至到春分是昼短夜长。 2、首先要知道,冬至这天(肯定是说的我国)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而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同时,地球公转的时候 1月份在近日点。1月初经过近日点,日地距离最短,则日对地的吸引力也最大,那么速度也就最快了。 3、扩展: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昼夜平分 3月、4月、5月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6月、7月、8月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昼夜平分 9月、10月、11月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12月、1月、2月

3,冬至以后白天是不是开始变长

冬至以后白天开始变长。 冬至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或21日,或23日,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太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白天逐渐加长,黑夜逐渐缩短。 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扩展资料: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4,冬至过后是会越来冷还是越来越暖?

冬至过后越来越冷。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它从冬至逢壬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扩展资料: 数九寒天,北风刺骨,是疾病的多发季节。此时若能多食用耐寒、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对预防某些疾病会有一定的益处,有助于增强人体抗寒防病能力的食物有: 1、肉、蛋、奶 按照营养学家推荐的每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1.0~1.2克/公斤体重,寒冬季节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包括奶、蛋、肉和豆类及其制品。优质蛋白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较高,是核蛋白、激素、酶和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热量”的重要来源。 2、羊肉 尤其是羊肉“味甘,大热”,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对预防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贫血、腰膝酸软及诸多虚寒证也有益处。 3、辣椒 辣椒富含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营养素。研究发现,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还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以起到“暖身”的效果。 4、大枣 大枣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吃红枣可防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脾胃虚弱和保护肝脏,增强肌力和免疫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数九天的饮食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