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本文目录索引

1,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俗史详记古帝王年代,大抵皆据宋邵雍之《皇极经世》, 如云黄帝元年距今四千六百二十五年。”《皇极经世》是宋代一本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和社会历史变迁的书,书中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清末民初学者卢景贵考定认为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 另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尧以上共有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100年,少吴金天氏84年,颛顼高阳氏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接受,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在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1911年)前十余年,中国曾掀起一股“黄帝热”:报章杂志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论述,黄帝事迹被谱作歌乐、用为教科,供儿童讽诵……台湾历史学者沈松侨认为,这是因为晚清知识分子在西方民族主义的冲击之下试图建构本国国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便从远古传说中选择了神话人物——黄帝,强调其为中国民族的“始祖”。“炎黄子孙”的概念也是在这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自我称谓,影响直到今天。 鲁迅于1903年在东京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事实上就是选择了黄帝(轩辕)作为国族情感寄托的符号;钱穆在完成于抗战期间的《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 扩展资料: 上下五千年属于一种口语,是“在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中,经典的民间传说和精粹的历史故事”的缩略语。 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下五千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2,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以当时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考证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说五千年了为什么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
最近,夏商周断代工程己经取得突破性成就。专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黄帝事夏一千年左右。这样算来,从黄带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一般讲文明史,是以城、青铜和文字为标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 "陶文"距今约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人称 "河洛文化"。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3,所谓中国上下五千年是怎么划分的

五千年只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2000多年至今。 所谓的“上下”划分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 上”指的是略带神话传说的历史时代,这一时代史书有记载,但过于荒诞,现实中的考古也有一定历史文物的出土。而“下”指的是有确切时间年代的记载,几乎没有历史争议也没有历史疑问。 其二,“上下”的划分是“公元1年”, 在公元1年之前为上,往后为下。事实上,”公元”就是西元,也就是西方的一-种纪年方法,这种历法以耶稣诞辰为元年元日,耶稣诞生之前则称公元前,西元历法在当今世界上普遍被使用。 民国开始,西元逐步走入中国,如今的使用程度已经超过中国古代的“黄帝纪年”,甚至早已经与 “农历”并重。 其三,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国五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代划分。 其四,上下,没有具体的时间分界概念,只是一个形容词 ,是中华历史的总和;。中华 上下五千年历史”解读就是“中华的历史一共五千年”。 总而言之,“上下五千年” 的划分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称。 扩展资料: 整个历史的大致时间线如下: 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 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活跃时期。 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 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备受屈辱,民族自信深受打击。 公元1911年至今:近现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后,新中国成立,经历70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民族自值心日益恢复。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太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

4,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指哪五千年分别是?

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上”指的是略带神话传说的历史时代,这一时代史书有记载,但过于荒诞,现实中的考古也有一定历史文物的出土。而“下”指的是有确切时间年代的记载,几乎没有历史争议也没有历史疑问。 其二、“上下”的划分是“公元1年”,在公元1年之前为上,往后为下。事实上,“公元”就是西元,也就是西方的一种纪年方法,这种历法以耶稣诞辰为元年元日,耶稣诞生之前则称公元前,西元历法在当今世界上普遍被使用。民国开始,西元逐步走入中国,如今的使用程度已经超过中国古代的“黄帝纪年”,甚至早已经与“农历”并重。 其三、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国五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代划分。 其四:上下,没有具体的时间分界概念,只是一个形容词,是中华历史的总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解读就是“中华的历史一共五千年”。 这个说法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因为世人对历史发展的了解,就犹如编写《史记》的司马迁时期是没有“五千年”这种说法,而是以“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为开篇记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注意:《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简易叙述中国历史的书籍,从中国传统的史前传说至明清时期,前后四千多年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历史上影响比较久远的事件和人物,此书有助于历史兴趣爱好者粗线条了解中国历史,串联历史梗概。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就有几千年。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编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使本书从一般的历史性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是描述世界各国历来影响比较久远的事件和人物的书籍。

5,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啊

上下五千年是从上古时期开始记算的 因为前2000多年的历史没有人记录,只有传说。所以详细的是从夏商周开始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但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一共有三十个朝代。结束于清朝。 扩展资料: 夏商周,是即中国夏朝、商朝、周朝三个朝代的简称。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最后被秦统一。历史上产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历史上人们习惯将秦始皇嬴政与汉武帝刘彻相提并论,其中原因就是秦皇和汉武所做的事都具有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都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中国百科网-中国上下五千年

6,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什么意思.上至何时,下至何时.

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华文明至今有五千年历史。上至距今约5300~4300年的华夏文明,下至现今。 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 中华文明起源时间前推5000年,不应以青铜器为标准。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 。 “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 。 扩展资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史演化中,中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 二、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 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 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 2、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 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三、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 即使在分裂时代,分裂政权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一般来说,统一与兴盛大致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 同时,新的因素也在生长,周边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汉,我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秦代首创了大一统模式,以后各朝代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补充、修复和完善。 汉王朝大气磅礴,实现了疆土、经济、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统,显示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从此,大一统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文明的兴衰也就随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而不断交替。 四、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 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文明

7,“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是指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是指从黄帝王朝的姬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时期算起到现在。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扩展资料: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它反映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割断历史,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才发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明的精华,凝结着华夏儿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业,更蕴涵着博大恢弘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

8,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指哪五千年

五千年只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2000多年至今。总而言之,“上下五千年”的划分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称。
所谓的“上下”划分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上”指的是略带神话传说的历史时代,这一时代史书有记载,但过于荒诞,现实中的考古也有一定历史文物的出土。而“下”指的是有确切时间年代的记载,几乎没有历史争议也没有历史疑问。
其二,“上下”的划分是“公元1年”,在公元1年之前为上,往后为下。事实上,“公元”就是西元,也就是西方的一种纪年方法,这种历法以耶稣诞辰为元年元日,耶稣诞生之前则称公元前,西元历法在当今世界上普遍被使用。民国开始,西元逐步走入中国,如今的使用程度已经超过中国古代的“黄帝纪年”,甚至早已经与“农历”并重。
其三,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国五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代划分。
其四,上下,没有具体的时间分界概念,只是一个形容词,是中华历史的总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解读就是“中华的历史一共五千年”。

9,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呢?请详细的说一遍

“上下五千年”是国人习以为常的说法,但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如何计算得出的?这一概念又是谁最早提出的?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微博ID:@云中上师)在网络讨论中作了简要回答:“中华五千年这个概念最早既非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不是中国人自己提出,而是耶稣会士在17世纪首先提出来的,尤其是卫匡国,他编撰的中华史从伏羲开始,将伏羲时代的起始年定为元前 2952年,这一看法基本为稍后耶稣会士撰写中国史采纳,从而奠定中华大约有5千年历史的框架。” 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系意大利来华传教士,他对中西交流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在欧洲出版了《中国上古史》(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这也是欧洲汉学史上第一次详细介绍中国的上古史。该书从盘古开天地写到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元年),共十卷,其中第一卷叙述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历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8代帝王的历史。这本书于1658年和1659年还分别在慕尼黑和阿姆斯特丹出过拉丁文版。直到今天,新中国出版的经典少儿读物《上下五千年》也是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冯易(微博ID:@风同学ccnu)则引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来说明中国史籍的记载:“俗史详记古帝王年代,大抵皆据宋邵雍之《皇极经世》, 如云黄帝元年距今四千六百二十五年。”《皇极经世》是宋代一本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和社会历史变迁的书,书中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清末民初学者卢景贵考定认为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尧以上共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100年,少吴金天氏84年,颛顼高阳氏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接受,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使用黄帝纪元事实上是对“五千年”框架的一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