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按照顺序分别有哪些?
本文目录索引
1,三十六计按照顺序分别有哪些?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按照顺序排列,分为六套,每套六计,前三套是占主动地位,处于优势的时候使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处于被动地位,劣势的时候使用的计谋。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 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在古时候早已使用,但成语的形成与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字面的意思是上面瞒住天,下面偷渡过海。引申意思是用谎言和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偷偷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 我认为这是最精彩的一条计谋了,表面看来舍近求远,你以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其实正是绕开表面,直达事物的要害部位,一招治敌的神奇之处。 成语的形成是齐魏的桂陵之战,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国用围攻魏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赶回应战。而使邯郸得救。此战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佳话。现在指用包抄敌人后方的方法,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 这一招,按字面意思就好理解,就是指自己不出面,借别人之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出处是鲁国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从中获利。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在战争中,让自己的军队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以守待攻,坐等从远方赶来已经疲惫的敌军,给以迎头痛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出处是西汉末年,刘秀派兵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五计:趁火打劫 我认为这是最损的一招,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乘人之危谋取私利,不是英雄所为。此计的特点就是把握时机,果断打击对方,历史上范例很多,最出名的应该是勾践趁乱灭吴,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此计更是被大量用于现代商战中,甚至造成过大的商业危机,此处按下不表。 第一套胜战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 发出的声音在东边,其实击打的是西边,此击不但被历代军事家熟练操作,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广泛运用,以假动作欺瞒对方,掩护主手击中要害,可谓变幻无穷。 第二套敌战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来没有,硬说有。出自道教:万有生于无,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中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思想运用到军事上,用假想欺骗敌人,但又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 第二套敌战计之第八计: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一组,“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韩信利用这一招,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 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才是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就是正面迷惑敌人,侧翼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都属于敌战计。 后面的我就不一一累述了。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按照顺序排列就是如此了。
2,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分别是: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三十六计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姑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3,《三十六计》的内容有哪些?
1、瞒天过海: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2、围魏救赵: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3、借刀杀人: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4、以逸待劳: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5、趁火打劫:指当敌人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时,乘势出击,一网打尽。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一部集历代兵家诡道之大成的兵书,总结了以往战争中施计用诈的实践经验,包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时至今日,它已经突破了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国内外家喻户晓的著作。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参考资料:三十六计—百度百科
4,三十六计都有哪些
三十六计按照次序分别是: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 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 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 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5,三十六计分别是:(按顺序)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扩展资料: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6,三十六计都有哪些?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不晚于明末阮大铖的《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我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的计名,始自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第三计 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里的第三计,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第五计 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第五计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是一个汉语成语 ,英文翻译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and attacking in the west,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的称为兵家)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第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中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之一。该计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 。笑容本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计谋就是因为他击中了人性中最常见的弱点。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成语,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在军事战略上,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个比喻,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前进,各部运动速度不同,给养可能造成困难,协调可能不灵,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一定更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行。 这个方法,胜利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攻敌薄弱处,应手得利。这样用顺手牵羊取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 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用得最多,且亦渐神化。从其应用中可见,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例子: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 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在战争中常常用到。 砖指小利,是诱敌上当的诱饵;玉是大利,是真实的意图。此计谋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 后来抛砖引玉也指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赏析。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此计认为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军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而溃。挽弓当自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战时要先把敌方的主力摧毁,先俘虏其领导人,就可以瓦解敌人的战力。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门捉贼,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种围困并歼灭敌人、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该计一般都还配合着其他计谋的使用,中国军事家中,有相当多的人成功地运用过关门捉贼计,而且开、关都非常适时,非常的自如。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一个成语,拼音是yuǎn jiāo jìn gōng,意思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指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假途灭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这则按语,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横”,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 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中(第五套 并战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七计,指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摇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语本《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朝,如登高而去其梯。”另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荡寇志》第九四回:“应元道:‘前日卑职原说这点银子不彀,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个树上开花的法子,安抚衙内当案 王孔目 ,卑职与他廝熟,太尊只须立纸文书与他,待结案时交付,岂不省一番急迫。’”《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总而言之,这件事参出去, 胡统领 一面多少总可以生法,还可以‘树上开花’。”参见“三十六计”。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读音为fǎn kè wéi zhǔ,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美人计,俗称色情间谍。指某些国家的侦察情报机关,为了套取情报,收买特务,采取的以色情勾引的色诱计谋。它是利用色情、出卖肉体的方法,以女性勾引男性对象,以男性勾引女性对象,进行间谍情报活动。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反间计,是汉语词汇来自《三十六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苦肉计,按照常理,人不会伤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种伤害,一定是某种自己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的。利用好这样的常理,自己伤害自己,以蒙骗他人,从而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这种做法,称为苦肉计。 苦肉计,不仅用于战争之中,还广泛地见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经商活动中,经营者利用“苦肉计”,对自己不合格产品集中进行销毁,用以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树立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下一步赚回更多的钱而埋下伏笔,是非常可取之计,但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的是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也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