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个

本文目录索引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个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 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 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 高度为 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 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 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 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 “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 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 月) 、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③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个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知识讲解]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每年的 365 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 6 小时,故 4 年一润, 闰年为 366 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 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 绕日公转一周 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 1°。 (2)公转线速度: 平均每秒约为 30 千米。 (3)1 月初过近日点,7 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 1 月初过近日点,7 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 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 1.52 亿千米,最近是 1.47 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 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 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 能,最大可相差到 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 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 地球过远日点时,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 所以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处于冬季。 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 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 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 位置的周年变化。 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 3.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移动。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 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 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 高度为 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 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 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 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 “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 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 月) 、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③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分别有哪些

地球自转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2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3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产生偏转;
  
4使地球形成一个椭球体。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季节更替;
  
4五带的形成。
  自转是指物件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件会沿著一条穿越身件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一般而言,自转轴都会穿越天体的质心。凡卫星、行星、恒星、星系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沿一根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谓之自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个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 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 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 高度为 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 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 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 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的谚语.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 月) 、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分别有哪些

自转意义: 1、南、北半球发生昼夜交替 。 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物体偏向。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 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 扩展资料: 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人类为了地球的安全,发射的卫星不应该再借助地球自转的动量。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 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自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公转

6,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那些?

地球公转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平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7,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回,从质 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 智慧生命又答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扩展资料: 太阳系一直位于银河系的稳定轨道之中,该轨道远离银河系的中心,位于两条旋臂之间。通常,银河系的大多数恒星都在螺旋臂之中运行,即使存在一些不在旋臂之内的恒星,他们也不会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最终都会被扫入螺旋臂内部。 只有在距银河系中心一定精确距离的情况下,恒星才能持久保留在两个螺旋臂之间的位置。而太阳正好就位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