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简介,孝庄太皇太后简介
本文目录索引
- 1,孝庄太皇太后简介
- 2,明朝孝庄皇后简介出生地
- 3,清朝孝庄太后的简介
- 4,孝庄皇太后的简介
- 5,清朝孝庄太后的简介是什么?
- 6,求电视剧孝庄太后简介!!!
- 7,孝庄园旅游区的孝庄皇后简介
- 8,孝庄太后人物 简介
1,孝庄太皇太后简介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2,明朝孝庄皇后简介出生地
明朝孝庄皇后简介: 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 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 出生地:蒙古科尔沁。 扩展资料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帝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庄文皇后
3,清朝孝庄太后的简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4,孝庄皇太后的简介
孝庄皇太后的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也无愧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 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 扩展资料: 培养孙儿: 在“独嗜图史”的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对于孙儿的勤奋苦学,孝庄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忧喜掺半,不无责备地对玄烨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孝庄皇太后
5,清朝孝庄太后的简介是什么?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6,求电视剧孝庄太后简介!!!
这是从电视猫网站上复制过来的。
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的孝庄文太后,小名“大玉儿”。她一生经历太宗、世祖、圣祖三朝,辅佐两代幼主,是一位兼具美貌与智慧、传奇的女性。这是她前半生的故事。从蒙古小格格到西宫妃,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她一步步走向顶峰;大清草创,前途是兴是衰,历史的枢纽因缘际会地掌握在她手里。然而,在她的政治头脑、英明决断的背后,其实内心里只是一个身处于政治、爱情、亲情…夹缝中,痛苦而不幸的女人、妻子与母亲。搏击世纪风云,历尽人世沧桑。大玉儿,一个美丽、杰出而又坚强的女性……第一阶段:少女与妻子拥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的大玉儿,与姑姑哲哲一样出身自蒙古科尔沁旗,她的姑姑是太宗皇太极之正福晋。大玉儿与皇太极异母之弟多尔衮青梅竹马,终身暗许,却被皇太极纳为侧妃。多尔衮痛恨皇太极“占位、逼母、夺爱”之仇。皇太极英明强干,大玉儿早在蒙古便曾读书知史,皇太极竟不时与她谈论国政、让她参与机密。皇太极的言传身教,又增强了大玉儿的政治头脑和素养。后来,皇太极称帝后,国号大清。正福晋哲哲被立为清宁宫皇后,大玉儿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很爱大玉儿,但当他得知大玉儿仍然心系多尔衮时,对她不禁爱恨交织。大玉儿的亲姊姊海兰珠新寡,偶为皇太极看上,一见钟情,封为关雎宫宸妃,宠擅专房。宸妃怀孕,生子夭折,两天后大玉儿却生下九阿哥福临。宸妃恨妒。皇太极却对宸妃一往情深,甚至当“宸妃病危”消息传到,皇太极竟丢下前线紧急军务,飞驰回京。宸妃香消玉殒。皇太极心痛如捣,狂吐鲜血,失去理智,竟迁怒大玉儿,大玉儿寒心。两年后,皇太极晕昡中风,突然驾崩,未曾留下遗言,帝位争夺战势不可免。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恐将造成八旗互相残杀。哲哲(后称孝端)如今已是太后,与当前地位最尊的代善商议,结果认为唯一方法是二者都不立,从先帝诸子中另择一人。崇政殿上,代善宣布另立皇子。豪格认为,麟趾宫贵妃(后称贵太妃)位份较高,照例应由其所生之十一阿哥博果尔继位,多尔衮却突然出现,独排众议,坚决拥立大玉儿(后称孝庄)的七岁儿子福临为帝。两派支持者争执,最后只好试验两位阿哥的志向,福临占上风,众人无话可说。福临继位成为皇帝。孝庄十分感激多尔衮。第二阶段:情人与母亲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多尔衮率军入关,定鼎燕京。孝庄的忠心侍婢苏茉尔,担心多尔衮精锐兵力在手,恐将在京称帝,孝庄却相信多尔衮。多尔衮心中确有挣扎,但最后仍信守承诺,迎福临入京即位。孝庄万分欣慰。决心拼死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大清的前途。多尔衮权倾朝野,跋扈擅权;豪格却与他为敌,展开惨烈的斗争,轮占上风。多尔衮对孝庄情深依旧,孝庄却为了大清基业与儿子的未来,对他若即若离,还得以柔情拴住他称帝的野心。两人彼此相爱渴望却又彼此暗斗提防,权力与爱情的激烈拉距战中,令不少牵涉在内的人牺牲了性命。而多尔衮与逐渐长大的顺治也产生了政见上、情绪上的尖锐对立,孝庄夹在两人之间,苦心设谋调停。斗争的结果,多尔衮对权力与爱情的强烈执着,终成为他致命的弱点。多尔衮英年早逝,孝庄虽松了口气,却也无比痛心难过。第三阶段:太后与国母顺治感情丰富,宫中另有一股反派势力,在多尔衮当政时期就已经在虎视耽耽、制造问题。当年与顺治争帝失败的博果尔之母贵太妃,暗中结合对于顺治不满的满蒙亲贵,跟顺治作对甚至密谋废立。顺治与董鄂妃的百死无悔的爱情,造成满蒙亲贵的仇视、博果尔的死亡,也更激化了反派势力的仇恨与行动,但均为孝庄一一化解,但无辜的董鄂妃及其幼子、好友,都成了牺牲品。顺治对董鄂妃情比金坚。子殇妃死之后,顺治更郁郁终日,了无生趣,并萌生出家为僧的念头,尚来不及实行,便在贵太妃“同归于尽”的心态下,染天花病逝,结束了短暂的一生。顺治帝是位接受满汉文化双重洗礼的少年天子、执着所爱的情圣、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物,孝庄觉得这半生已经太倦了!她的丈夫、情人、爱子,都为情而狂、为情而死。她不懂,人说男子多薄幸,为什么努尔哈赤这脉子孙,却出了三个情痴,又与她关系如此密切。爱情、亲情、权力…的重重纠葛,已经使她心力交瘁了!可是,回首这半生的委屈辛苦,无不是为了大清江山,她必须振作起来,不能万念俱灰,不能功亏一匮!孝庄勉力振作,依汤若望之密议,立顺治之子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孝庄决心好好抚养这位少年天子成为明君,以弥补她对儿子的遗憾,为大清朝开创盛世。
7,孝庄园旅游区的孝庄皇后简介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和侍女苏茉尔的陪嫁下,嫁给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个儿子:九阿哥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以及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并使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使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这一切都与她的作为不无关系,可见其影响巨大。孝庄文皇后聪明强干,具有政治远见和真知卓识,并且颇具谋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对清初的军国大事,多有指画;特别是她对培育儿孙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她与皇太极的关系很好,长期做着襄助内政的工作,辅佐丈夫“肇造丕基”。当皇太极暴卒后,她曾经要以身殉葬,只是由于群臣的劝阻,才算做罢。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故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在大内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并三呼万岁,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时,更是踌躇满志,真想早日圆他的皇帝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与福临于是年9月来到北京。当时,她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为了延缓其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且多尔衮也早就对她表示爱慕),她决定按照满族风俗,父死儿可妻其后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习惯,决定下嫁给多尔衮。
8,孝庄太后人物 简介
最早见于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可能纯属子虚乌有之谈。 在很多有关清朝的野史、演义中都大肆渲染太后下嫁,如《清朝野史大观》、《多尔衮轶事》、《清朝通俗演义》、《清宫秘史》等。书中所描绘的情节荒诞离奇,如《多尔衮轶事》说,太后与多尔衮海誓山盟,太后先诈死,并举行隆重丧礼,然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与多尔衮成婚。 孝庄太后下嫁之事最早见于清初著名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的意思是太后所居慈宁宫成为大婚新房,礼部尚书(春官)制订了太后大婚的典礼(新仪注),大礼十分隆重。到慈宁宫奉觞上寿(敬酒祝贺)的人已是盈门众多。张煌言以当时人述当朝事,因此,《建夷宫词》成为主张皇太后下嫁说的重要依据。 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的又一主要证据是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多尔衮死于喀喇城,顺治帝诏曰:“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称多尔衮为“皇父”。然而,仅三个月后,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追论多尔衮生前谋逆,顺治帝据诸王大臣奏言,诏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摄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这成为多尔衮“谋篡大位”的铁证之一。既然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而多尔衮又自称“皇父摄政王”,以“皇父”自居。如是,则顺治帝视生时的多尔衮俨然有如继父。 主张太后下嫁所据之又一证据是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倧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问道:“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使答:“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国王李倧曰:“然则二帝矣。”朝鲜君臣视“皇父”为“太上(皇)”,已隐然指太后下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逝,年七十五。临终时,遗命康熙帝,自己不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于顺治帝孝陵近地安厝。康熙帝侍奉祖母太皇太后至孝,然而,终康熙之世,未将祖母灵柩下葬,在遵化清东陵地面上安放了38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建陵安葬,称“昭西陵”。清东陵风水墙内,葬有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位嫔妃,唯独昭西陵在风水墙外,也使人联想到这是否与太后下嫁有关。 但是张煌言是明末反清遗臣,怀有成见,而且作诗之时信口开河大有人在,缺乏根据。再说慈宁宫,是顺治十一年修葺之后,孝庄太后才搬进去的,而多尔衷是顺治七年十二月就死了,可见太后下嫁说不可信。 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可能是古人尚父、仲父之意,不能为太后下嫁之依据。如果以太后下嫁之故,遵摄政王为“皇父”,肯定会颁诏告谕,在清朝可能为后世帝王避讳而毁掉。但是在属国朝鲜也没有发现相关诏敕,也说明了太后下嫁之无稽。 太后死后不与太宗合葬也不能成为太后下嫁之根据。因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孝庄为第二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第二后也都没有合葬。所以孝庄太后不与皇太极合葬,也不能成为下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