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草地是什么地方,红军长征时所爬的雪山,过的草地都具体是
本文目录索引
- 1,红军长征时所爬的雪山,过的草地都具体是什么地方?
- 2,红军过草地是哪里
- 3,长征时红军过的草地在什么地方
- 4,红军长征中的爬雪山和过草地分别是在哪个省份的哪个地方
- 5,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雪山和草地位于现在的那个位置
- 6,红军过草地,草地在那里?
- 7,红军长征时候过的雪山/草地都是什么山什么地,在什么地方啊?
1,红军长征时所爬的雪山,过的草地都具体是什么地方?
草地在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纵横数百里,四川松潘以北.,班佑地区之南,也叫松潘大草地。这里来海拔在2000米左右,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飞鸟。 当年红军从这里过去是非常艰难的,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这些草甸下面很可能就是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红军爬的五座大雪山,也都在四川,在四川阿坝州。第一座雪山是四川夹金山,第座大雪山---四川梦笔山,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亚克夏雪山,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其中最有名的是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小金县南部,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4 500余米,高入云霄。如今的夹金山依旧寒冷无比,大雪不停歇。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历史事件)
2,红军过草地是哪里
红军过草地在什么地方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3,长征时红军过的草地在什么地方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80周年,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记忆尤其不能忘记。这里所谓的“草地”(松潘草原)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沼泽地,下为泥质沼泽,又有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终成错觉。 1935年8月21日起红军即开始涉足经过的草地,主要为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由于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时,容易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而由于水多又致使沼泽地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最终形成了泥炭。泥炭吸水性强,致使土壤更加缺氧,物质分解过程更缓慢,养分也更少。 因此,在这片泥炭沼泽地里,上面生长着“燕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结”和“燕土交陷”的泥炭层,而且还有补给沼泽的溪水流经其间。1935年到1936年长征时,正是沿着川西北毛儿盖—松潘—若尔盖一线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草地,跋涉穿越了暗流丛生的茫茫沼泽,向甘南地区行进的。 扩展资料: 红军长征时最艰苦卓绝的就是过草地这一时段。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红原日干乔大沼泽,红军长征中最最艰险的一段路程,就发生在这里。1960年中央政府决定在红原地区建置县制时,为纪念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红原”。 今天在日干乔大沼泽的边界上,还立着周恩来题写的“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的石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军过草地 (红军长征期间重要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明网——长征地理:红军过草地时究竟有多难
4,红军长征中的爬雪山和过草地分别是在哪个省份的哪个地方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二十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由于曾三次跋涉雪山草地,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红桥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5,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雪山和草地位于现在的那个位置
雪山是在四川,有五座大雪山,草地是在四川和甘肃交接处.现在只有少量的草地了,没有沼泽了,水都干涸了,当时的那几座雪山现在也没有雪了,都融化了,要是现在的环境放在那个年代长征,红军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 五坐雪山都在四川阿坝州 五坐雪山名称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 1935年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梦笔山。 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亚克夏雪山。 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 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草地是松潘大草地 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纵横数百里.四川毛儿盖松潘以北. 班佑地区之南.也叫松潘大草地 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纵横数百里.四川毛儿盖松潘以北. 班佑地区之南.也叫松潘大草地 草地,是黄河上游的高原,海拔在2000米左右,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飞鸟,一个死寂的世界。人人都说,草地是绝地。放眼望去,纵横数百里,苍苍茫茫,渺无际涯。草丛河沟交错,淤黑色的积水散发出腥臭气味,腐草结成的表面十分松软,泥泞不堪,在郁郁葱葱的青草之下,是满布机关陷阱的大泥潭,行人只要稍一不慎,失足其间,就会陷于灭顶之灾。许多红军将土就在这样的沼泽草地中,失足陷入泥潭,站在一边的战友却无从援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患难与共的战友慢慢地沉下去,永远留在那泥沼之中。战士们抬着向导,选择草根较密的地方,一步一跳,艰难地行进着,并为后续部队留下一个又一个路标和安全标记。 沿着先头部队开辟的道路,右路军主力随后陆续进入草地。变幻无常的草原气候,时而晴空万里,暑气蒸腾;时而乌云翻滚,浓雾弥漫,风雨冰雹降临。每逢夜晚,战士们常常是裹着湿漉漉的单衣露营,背靠背以相互体温御寒。没有了粮食,开始吃树皮,吃草根,吃皮带。 红军战士有的被泥潭吞噬,有的不敌严寒被冻死,有的因身体虚弱而病死,更多的是因饥饿而死。 红军右路军各部队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大都经过了5—7天的行军,奇迹般地走出了沼泽草地,分别到达川甘边境的班佑、巴西地区。 参考资料: http://culture.qianlong.com/6931/2005/08/02/1400@2747592_1.htm
6,红军过草地,草地在那里?
这片草地就是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也就是松潘草地。 扩展资料:1934年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草地,也就是松潘湿地,经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为纪念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建造了红军雪山草地长征纪念碑和长征纪念碑园,松潘成为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1934年6月红军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准备调集军队阻止红军北进,围困和消灭红军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 一面是大敌当前,一面是渺无人烟,没有道路,几乎是生命禁区的草地,红军当时处于生死一线极其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右路军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通过了大草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松潘草地
7,红军长征时候过的雪山/草地都是什么山什么地,在什么地方啊?
1、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 2、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接处,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也是雅安通往小金四姑娘山的必经之道。 夹金山又名大雪山,以雪景著称。这里原始森林茂密,自然风光旖旎,雪峰晶莹,主峰海拔为4930米,是青衣江的发源地,逆流而上,两岸悬崖陡峭,谷幽峡深,湖泊明净,瀑布飞溅,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构成一幅使人向往的自然景观。 3、梦笔山 梦笔山距马尔康县城30公里,位于卓克基乡南与小金县交界处,呈东西走向,山势平缓,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 梦笔山垭口是县城通往小金县的唯一通道,也是1935年6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 4、六盘山 六盘山,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 5、大凉山 中国西部山脉。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是大雪山的支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个别高峰近4000米。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 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凉山为彝族聚居地区。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以北为小相岭,以西为安宁河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