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主人公,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 1,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 2,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 3,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哪个三国人物
- 4,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赴会的是谁?
- 5,真正的历史上是谁单刀赴会
- 6,成语故事:单刀赴会 里的主人公是谁
- 7,下列的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1,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故事典故
背景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演义过程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原史过程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会谈时,双方各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以外,与会者包括关羽与鲁肃,都只佩挂了一把单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赴会”。后来,由于刘备探知曹操欲攻汉中,慌忙遣使求和,最后划分荆州之地。
满意请采纳
2,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关羽。 江东吴国鲁肃欲杀关云长,夺会荆州,故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使其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使其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留下千古佳话。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扩展资料: 单刀赴会的背景: 诸葛亮用计夺取荆州,向孙权承诺,刘备如果夺取了益州,就归还荆州给孙权。而今刘备夺取了益州,关羽镇守荆州。孙权听刘备得了益州后,想向刘备索要荆州。于是派遣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假装孙权威胁诸葛瑾一家老小。 诸葛瑾问及刘备当初的承诺,诸葛亮用计,先让刘备写信给予诸葛瑾,让其将信交于关羽,命归还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关羽不听。诸葛瑾再回去找刘备诸葛亮,都假装不在。诸葛瑾只能回江东。回到江东,告之详情,孙权只当关羽无理。 此时鲁肃用计,使人请关云长赴会,伏下刀斧手杀之。关羽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最后全身而退。威震江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3,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哪个三国人物
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但孤身赴单刀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这话要从刘备和孙权争荆州说起。荆州是南北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原先刘备算是从东吴借了荆州,到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取得益州后,第二年孙权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要还荆州,刘备不答应,推多说:“我正要去取凉州,待凉州到手,就将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孙权知道这是故意拖延时间,就派吕蒙等领兵二万去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另派鲁肃领兵一万,屯驻在巴丘以御关羽。孙权自己驻军陆口,负责指挥调度。吕蒙等攻打三郡时,刘备领军到公安,派关羽三万兵马到达益阳,和鲁肃军队形成对峙局面。
鲁肃在当年借荆州给刘备时,曾以吴蜀联盟的道理说服孙权,如今双方为荆州问题摩擦越来越大,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鲁肃却仍坚持双方联盟的基本观点,尽量想消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他约关羽会谈,双方各按住兵马不懂,只是诸位将军单刀赴会,关羽表示同意。
鲁肃手下部将恐对方又变,权鲁肃别去关羽营地赴会。鲁肃说:“今日之事,应先讲清道理。再说刘备情有欠负。是非未决,关羽怎么敢对我动手,!”者表现出鲁肃有胆有略,有勇有谋,不已个人安危为虑,而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
到了关羽营地,鲁肃就提出归还荆州的要求,关羽说道:“赤壁之战,刘备亲临行伍,侵不卸甲,戳力破曹,岂能是徒劳一场!如今立足荆州不久,你怎么可以以就此收回去呢?”关羽这话口气当然是毫不示弱的。鲁肃听了,回答到:“不然。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联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再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曲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鲁肃的这番话直说得关羽无言以对。
4,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赴会的是谁?
小说《三国演义》有关“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故事,描写可谓精彩。
刘备率荆州兵攻下西川,孙权闻讯,愤怒异常,怒斥鲁肃,于是鲁肃便在临江设宴约请关羽共话荆州归还之事,同时遣吕蒙和甘宁在两翼设伏,若关羽拒还,则杀之。而早有预感的关羽却毅然往之,只八九侍从跟随。鲁肃席间索要荆州,却得关羽回绝,“乌林之战,是我主亲冒矢石,全力破敌,荆州本来就是我们的。”而鲁肃反讥道,“当年刘皇叔被曹操狼狈不堪,兵败长坂坡,技穷力尽,欲远逃,是我主孙权看他居无定所,借荆州与之,以图后功;而你主刘备却罔顾信义,取西川,占荆州,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吧!”就此问题,双方争执不下,周仓大吼:“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羽怒,斥周仓无礼,令关平驶船来接。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把他扯到江边,尔后,跳上快船,顺风而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是鲁肃
对此,《三国演义》可谓描写精妙。那么,“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在史书是否也有其精妙的记载?!
其实,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但行此事者并非关羽,而是鲁肃。
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刘备得益州后,孙、刘争荆州三郡,鲁肃驻军益阳,和关羽相据。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羽曰……”鲁肃主动邀关羽相见,这和演义描写相同。但是各有兵马在百步之外,只有双方将领带着随身佩刀,这就和演义中关羽只带周仓一人赴会不同了。谈判一开始,鲁肃就占据主动,据理力争,连声责备关羽,“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但见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 ’目使之去。 ” 选文大致是说:这是国家大事,你这个人知道什么!关羽用眼神示意他离去。
显然,“羽无以答”已然充分说明关羽在此事中的被动性,深明大义的关羽又岂能堂而皇之的主动赴会呢?而另据《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说,鲁肃在与关羽谈判前,其部下恐其不利,便加以阻止。而鲁肃则说,刘备失信于我国,是非还没有说清楚,关羽不敢把我怎样,遂见关羽。
由此,“单刀赴会”并非关羽所为的事实已真相大白。据说,鲁肃在单刀赴会后,刘备就以湘水为界,割荆州三郡给孙权,由此两国罢战。这便是历史版“单刀赴会”的真实故事。
5,真正的历史上是谁单刀赴会
1.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关羽。
2.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3.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6,成语故事:单刀赴会 里的主人公是谁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7,下列的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项羽 )闻鸡起舞(祖逖 )
凿壁借光(匡衡 )负荆请罪(廉颇 )完壁归赵(蔺相如)
鞠躬尽瘁(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入木三分(王羲之)
图穷匕现(荆轲 ) 三顾茅庐(刘备 ) 杀妻求将(吴起 )
四面楚歌(项羽 ) 煮豆燃萁(曹植 ) 背水一战(韩信 )
指鹿为马(赵高 ) 纸上谈兵(赵括 ) 叶公好龙(叶公 )
精忠报国(岳飞 ) 铁杵成针(李白 ) 精兵简政(李鼎铭)
南柯一梦(淳子棼)东施效颦(东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赴汤蹈火(晁错 )江郎才尽(江郎 )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 )
投笔从戎(班超 )鹤立鸡群(嵇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吕蒙)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1)四面楚歌:项羽 (2)破釜沉舟:项羽 (3)约法三章:刘邦
(4)项庄舞剑:刘邦 (5)一饭千金:韩信 (6)胯下之辱:韩信
(7)运筹帷幄:张良 (8)借箸代寿:张良 (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 (11)洛阳纸贵:左思 (12)断虀画粥:范仲淹
(13)韦编三绝:孔子 (14)一字千金:吕不韦 (15)东床坦腹:王羲之
(16)学富五车:惠施 (17)一毛不拔:杨朱 (18)一箭双雕:长孙晟
(19)小时了了:孔融 (20)不求甚解:陶潜 (21)如鱼得水:诸葛亮
(22)江郎才尽:江淹 (23)投笔从戎:班超 (24)刮目相看:吕蒙
(25)卧薪尝胆:勾践 (26)家徒壁立:司马相如 (27)杀彘教子:曾参
(28)割席绝交:管宁 (29)图穷匕见:荆轲 (30)呕心沥血:李贺
(31)扑朔迷离:花木兰 (32)举案齐眉:梁鸿 (33)咏絮之才:谢道韫
(34)引锥刺股:苏秦 (35)凿壁借光:匡衡 (36)目不窥园:董仲舒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指鹿为马:赵高
完璧归赵:蔺相如,
纸上谈兵:赵括,
破釜沉舟 :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现:荆柯
三顾茅庐:刘备,
杀妻求将:吴起,
暗渡陈仓:韩信
南柯一梦(淳于棼 )
两袖清风( 于谦)
网开一面(商汤 )
梦笔生花(江淹 )
老马识途(管仲 )
投笔从戎(班超 )
草木皆兵(苻坚 )
精忠报国-(岳飞) 望梅止渴-(曹操) 负荆请罪-(廉颇) 程门立雪-(程颐) 完壁归赵-(蔺相如) 卧薪尝胆-(勾践) 指鹿为马-(赵高)
临渴掘井( 晏子)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
口蜜腹剑(李林甫 )
东施效颦(东施 )
江郎才尽( 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 )
投笔从戎( 辛弃疾)
鹤立鸡群(嵇康 )
凿壁借光(匡衡 )
入木三分(王羲之 )
暗箭伤人:公子子都;
不耻下问:孔圈;
兵不厌诈:虞诩;
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奇制胜: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