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什么意思?
-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请教专业人士,请详细解答,应试
-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013·荆门)“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4·黄冈)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请教专业人士,请详细解答,应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其次,独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国的盛世时间一长,就要走向腐败,必得外来文明的冲击,才能获得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兴奋剂,重新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由西汉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一系列思想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完美的契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所接受,并在朝廷内外进行推广,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董仲舒宣扬的观念中,董仲舒认为历史是不停的更换的,朝代之间的更换,是遵循着历史的规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王朝更替,人民的生活方式法律可以改变,但是封建统治的实质并不可变 。说到底就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革,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统治需要,这套思想可以帮助统治阶级奴役普通百姓的思想,让普通百姓安分守己,尊宠皇权。尊宠,统治阶级让统治阶级的统治更加的稳定有序,也给董仲舒个人争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源。 毕竟董仲舒作为一名朝廷官员,自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像孔孟,依赖,可以突破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革,一方面是为自己,一方面是为统治阶级,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发展。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