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

本文目录索引

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扩展资料: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三、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1、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  2、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体系、学术交流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氛围、研究氛3、围和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4、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1、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2、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4、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5、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6、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8、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扩展资料:不论从思想意义上说,还是从学科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核心都在于诠释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文化根基。围绕这个核心,至少有三个向度无法忽略: 一是现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础 二是中国的悠久文明传统 三是当代中国的复杂社会现实。 第一个向度涉及现代性问题,关系到如何把握现代世界的一般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基础。 第二个向度涉及民族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问题。理解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金岳霖所说的“情感满足”问题,或者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只具有形式的、工具的意义,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秩序建构。 第三个向度涉及时代性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复杂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哲学并不负责回答具体问题,但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整体性的理解,需要用一个道理把它们贯通起来。这种贯通是兼具现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贯通,应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视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哲学 人民网——人民日报:建构富有道理的当代中国哲学

4,什么叫哲学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扩展资料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学

5,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心理学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崛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是理论先行思想先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自然科学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之“硬实力”,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外部崛起时的内部力量延伸。

6,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7,如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才能真正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最终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立足我国实际,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应然之举,也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更要紧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聚焦改革实践中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大问题,回答民族复兴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思想库”“智囊团”。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自信,坚持创新。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大力弘扬优良学风,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方的协同推进。当代中国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高扬的旗帜,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记载成就的里程碑、面向未来的起跑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