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查资料,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活、死、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3、再读诗歌,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是怎样做的。想一想作者眼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4、品读诗歌,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 5、诵读诗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课前准备制作上课用的图片,课件。 查阅作者臧克家的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预习探究 图片导入:请同学们观看一幅图片(某美丽的风景区有很多游客,他们中有的人在欣赏美景,有的人在树上、石壁上乱涂乱画,有的人在拍照留念。),看图后,学生谈感想。 2、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文明的使者,也有践踏文明的无耻之徒。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臧克家走进有的人,也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板书课题:有的人 3、介绍作者臧克家和写作背景。 4、自由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然后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看图片,谈感想。 2、学生自由读诗歌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所以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2、在课堂中引入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就能很快让学生明白当时写作的.心境,从而理解写作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有的同学读一会还想一会,也有的同学动笔记一记。现在让我们集合大家的力量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1、小组交流: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全班交流:诗中写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和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小组交流:诗中写了哪些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朗读诗歌。 “小组内交流”强化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学生的水平不同,知识经验不同,预习的收获不同,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存在着差异。小组内交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人人进步、有提高 三品读体验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作者笔下有两种人,你们知道在人民的心里他们有怎样的地位吗?(想)由谁来读第一部分?(积极踊跃的站起) 1、指名读第一部分,想:两个“有的人”,意思一样吗?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么理解? 交流: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派统治者;第二个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第一个“活”指有生命的体征;第二个指精神永存。第一个“死”是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是躯体的死亡。 师:细细品味诗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活”字中体会到作者对反动派的鄙夷和轻蔑;对鲁迅一生的肯定和赞美。“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还能表达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指导朗读: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作者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想想当时的情景,你能读出对鲁迅的怀念之情吗? 师: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人亦如此。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想法设法欺压百姓的老爷;心中时刻想着人民的公仆。让我们更深入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1、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 出示图片1(骑在人民头上) 小组交流:你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全班交流:“骑”字生动再现统治者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神态。“呵!我多伟大!”更是刻画反动派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 指导朗读:面对统治者的丑恶嘴脸,我们该怎样读这几句诗?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副截然不同的图片:出示图片2(俯身作野草) 交流:“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鲁迅为了他人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板书:为他人 观察两幅图,你看出什么?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而有的人呢?(情愿做野草) 那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是想干什么呢却愿意把自大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以下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向大家推荐,希望对大家有用。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