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吕留良

吕留良是谁?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
吕留良是谁?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
提示:

吕留良是谁?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

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同时,吕留良是一个杰出的反清志士,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吗?其被灭族的原因是什么? 吕留良简介 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仕宦家庭。因为有这个家庭背景,吕留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是遗腹子,但是吕留良天资聪颖,看书看三遍就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全部记住,因此,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除了博学外,还多艺,多种技艺样样精通。 > 因着这些本领,吕留良就会将很多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情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清军攻入浙江,吕留良就和自己的侄子一起通过散尽家财来募捐勇士和自己一起抵抗清兵的入侵,最终兵败,而与一起作战的侄子也被清兵杀死。国仇家恨,如何让一个有忠义气节之学者为清朝所服务,就出现了愤然拒仕为僧的情况,从此隐居山林,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宣扬自己的思想。面对清朝的日益稳固,吕留良愤世嫉俗之心愈重,就有了很多关于抵触反抗清朝的文学作品。 > 最后,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让他在死后都被人挖出来砍头,让他的子孙后代都不得善终。 关于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 关于历史上的吕留良何为被灭十族首先就要普及什么是吕留良案。 > 吕留良案是清朝雍正时期产生的最大的文字狱案件,而且是一个超级大冤案。为何会产生这种文字狱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对当时的汉族来说,这些满族人就是根植在 *** 思想中的“胡人”、“鞑虏”,是一个侵略的民族,自然在对这些人的描述时就充满了蔑视的情愫,自发的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 因此,清朝的统治者就非常在意那些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看法、态度,也因此,在看到知识分子所写的内容的时候,就会不断地多想,不断猜测文字中隐含的意义,想着想着就出现了问题,对号入座。于是就出现了要打压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让他们在思想上守规矩,增加他们的奴性。于是就有了吕留良案。可以说,吕留良案就是雍正皇帝杀鸡儆猴的对象。 > 在这场文字狱案中,牵连甚广,导火线是一个叫做曾静的学生因自身学识不精,在报考科举的时候没能过关,于是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妄图想通过学生张熙送策反信来让当官的岳飞后人策反,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被关起来了还不算,还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吕留良,说自己的想法全是出自吕留良的学说。 > 这一闹,就害得吕家全家抄家,子孙被斩,家眷流放,更是把已经入土的吕留良和儿子吕葆中从坟里挖出来砍头。牵连的知识分子也有数十个,这些被牵连者后代世代为奴,直到翻案的那一天。 >

吕留良是谁?为何吕留良死后数十年还被戮尸?
提示:

吕留良是谁?为何吕留良死后数十年还被戮尸?

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因为在明朝灭亡之后坚决反清,甚至在后来清朝统治稳定后,还坚持华夷之防而在江浙一带颇有名声,深受当地士子的赞扬与崇拜。

反清失败后的吕留良专注于评点时文,并将其汇集成册,装印发表。晚年的时候,为了拒绝清朝的 *** ,因而退避山林,剃发为僧,到他五十五岁的时候自然失去,安详的走过了自己的一生。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死如灯灭,还有一句话叫做死者为大。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去世了,身前事多半会一笔勾销。但是偏偏吕留良却在死后被问责,而且其罪还祸及家属、亲友、门生。

雍正六年,湖南学子曾静因为不满满清统治,而意图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岳钟琪收到其信之后,大惊失色,赶紧上书雍正皇帝表忠心。谋反可不是小事,要真让皇帝误会自己有这个心,先不说前程尽毁,很有可能被杀头问罪。

岳钟琪在上奏的奏疏中,言辞恳切,力图让雍正相信自己的清白。在奏疏中他写道:且谓臣系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等语、臣不敢卒读、亦不忍详阅、惟有心摧目裂、发上冲冠、恨不立取逆兽夏靓烹食其肉。

说来也好笑,曾静的理由就因为别人岳钟琪是岳飞的儿子,所以必须反清,坚持民族大义。在清朝统治已经稳定之后,仅凭岳钟琪一人谋反,简直是活腻了。岳钟琪不反清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对自己一家老小来说最好的选择。

毫无疑问的,曾静被捕下狱了。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他最后却被雍正放了。一个意图谋反之人,最后竟然安然无恙,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有了一个完美的替罪羊,这个人就是吕留良。

雍正帝说吕留良:吕留良生于浙省人文之乡、读书学问初非曾静山野穷僻寞顽无知者比、且曾静止讥及于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曾静之谤讪由于误听流言、而吕留良则自出胸臆造作妖妄、是吕留良之罪大恶极诚有较曾静为倍甚者也。也就是说反清这种事情是吕留良的责任,而曾静作为一个学子,是受吕留良蛊惑,因而才犯下此种大错。

雍正帝在将吕留良剖棺戮尸之后,还问罪于他的亲友门生,当时吕家之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宁古塔,甚至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被斩杀,子孙被流放。雍正帝还在《大义觉迷录》大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

谋反的主谋人没有事情,吕留良这样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的人却被牵扯出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吕留良在汉族文人中的影响力要比曾静大。雍正帝将吕留良作为主谋处置,就是为了给汉族文人一个警示,所谓杀鸡儆猴便是这个意思了。

清朝虽然入主中原,但是一直以来都遭到汉族士族阶层的抵触。汉族人心中仍然不屈服于满清统治,心里想的还是如何反清复明。清初大大小小的反清活动不少,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要扭转一个社会的风气,首先就要抓住舆论,只要将舆论制造者的文人书生控制在自己手里,那么反对清朝统治的言论自然会减少。

但是说吕留良有谋反之心,倒并不是冤枉他。毕竟吕留良心中一直以明朝遗臣自居,而且在明朝灭亡之后,一直参与反清的活动。不过将曾静所做之事扣在吕留良身上,倒的确是一桩冤案了。

吕留良是如何死的?清吕留良案,吕留良有被灭十族?
提示:

吕留良是如何死的?清吕留良案,吕留良有被灭十族?

吕留良是如何死的?
吕留良是反对清王朝统治最为决绝的明遗民,也是受清政府镇压最为惨烈的明遗民。他反对清政府的宣传工具是倍受当时名士鄙弃的八股文,他的这种怪异的反抗路径却难以得到朋友的认同,吕留良在生前是寂寞的。在他死去几十年后,终于有了一位知音——曾静,可是这位身后知音,却给吕留良及其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雍正决定开棺戮吕留良之尸,当尘封了49年之久的棺椁被打开之时,却发现吕留良肌肤完好,色泽如生,并且胸前还写有“重见天日”四个大字,面带笑容的吕留良最终给了雍正最为冷峻的一个嘲讽。

毁家抗清

吕留良(1629—1683),又名光轮,字用晦、庄生,号晚村,浙江崇德人。因为吕留良有私人书坊名为天盖楼,所以后人也称吕留良为天盖遗民。

吕留良的先祖以商业起家,富甲一方。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德县受到倭寇的侵略,吕留良的曾祖父吕相曾经捐粮三大船犒军。崇德县修缮城墙时,吕相一家又承担了一半城墙的修缮费用。这两件事足以看出吕家的豪富,但是在传统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吕家两次捐资,也不排除有被朝廷强行逼捐的可能性。因此,吕相发愤读书,志在改换门庭,之后吕家科举兴盛,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书香门第。吕留良的祖父吕熯又娶了南城郡主,与皇家攀上了亲戚,社会誉望自然也非一般。当时的吕家,虽然说不上是钟鼎玉食、名儒辈出,毕竟也是富足的读书人家,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太平和谐的日子并未延续太久,吕留良还是一个17岁的青年时,他就目睹了清兵南下的杀戮景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明朝灭亡之后,多少士大夫之家纷纷败落,吕氏家族也难逃厄运。吕氏一家大明王朝的子民,又是皇亲,自然不肯做清王朝的顺民。清兵打到浙江时,吕留良毁家纾难,与他的兄长和侄儿一起参加了抗清斗争。吕家为抗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吕留良的侄儿吕宣忠兵败被捕,顺治四年(1647)惨遭杀害,就义时年仅24岁,得知侄儿被杀,吕留良呕血数斗,一恸几绝。这场战争中,他本人也是亲冒锋镝,左腿曾经中箭,留下了终身的伤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大明王朝的臣民誓死抗争,也难以挽回明朝灭亡的现实。清朝定鼎中原之后,大肆搜捕抗清志士,吕留良自然也被波及其中。加之仇家举报,吕留良生死悬于一线。生死关头,吕留良想到了一个既可以全身又可以保家的方法。顺治八年(1651),25岁的吕留良改名为吕光轮,参加了当地的童子试,成了清朝的一名秀才。参加科举,很大程度上就表明接受了清政府的统治,吕留良既然参加了科举,清政府也就不再追究吕留良的罪责了。吕留良作清朝的秀才,乃是不得已之举,对清王朝政府的仇恨始终萦绕于怀。在痛苦中隐忍挣扎了十三年之后,康熙五年(1666)年,吕留良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他毅然决定抛弃秀才的头衔,消息传出,“一郡大骇,亲友无不奔问彷徨,为之短气”,何以亲友如此担忧惊怕,是因为吕留良此举无异于公开反对清政府,其后果之严重不仅在于吕留良本人,而且还极有可能波及整个家族。但此时的吕留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并赋诗一首表明心迹,诗云:“谁教失脚下鱼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知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不惭尺布裹头归。”幸好有石门县儒学教谕陈子执从中斡旋,吕留良才没有被清政府定罪,事情过去之后,吕留良还特意作诗感谢陈子执,诗曰:“甚荷周旋称解脱,不叫惭憾剩几微。”解脱出来的吕留良本该是非常轻松的,可是吕留良却对儿子吕公忠说:“自此,老子肩头更重矣。”那么吕留良的肩头重担所指为何呢?

生前寂寞

辞去秀才的吕留良又重新开始了他的反清斗争,不过,这一次的反清,所采用的已经不再是惯常的武装抗争,事实证明,在当时吕留良也很难组织起一支抗清队伍。吕留良开始借助批点八股文散播反清思想,他将反清的希望寄托在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秀才身上。当时多数的秀才是仅读八股文选本的,这是令人痛心的局面,庆幸的是吕留良却从中找到了植入反清言论的切口,这真是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但从事后的影响来看,这种做法确实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目的。这是因为,秀才们每日浸染于八股文之中,反清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他们内心,引起他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唤醒日渐沉睡的民族意识。当然,这还是浅层次的,更为重要的是,八股文纵有千般罪孽,却可以为吕留良传播反清思想提供便利,那就是八股文的“入口气”。八股文的入口气,也叫代圣贤立言,通俗一点说来,就是以圣贤的口吻发言。比如八股文题目如果是“学而时习之”,因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所以全篇八股文答卷都要以孔子的口吻发言。模拟圣贤发言或许会丧失行文者的个性,这也是八股文倍受批判的一个口实;不过,如果行文者是高超的左手,那就未尝不可以借助圣贤之口说出内心的情愫,也可以通过圣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不可估量的号召力,为自我的思想找到一个不容置疑的依据,这就好比农民起义领袖经常使用的灵魂附体法。

吕留良运用的就是这种策略,通过曾静的供词就可以看出,曾静说:“吕留良之文评盛行于世,文章举子家多以伊所论之文为程法,所说之义为定议。而其所讥诋本朝处,又假托春秋之义,以寄其说于孔子口中,所以不得不令愚人信其实。无奈吕留良将此义发的惊异,且以为说出于孔子,弥天重犯虽不识吕留良何如人,焉有不信孔子?”清朝延续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未曾想到,吕留良就是钻了清廷取士的空子。

吕留良的反清苦心却未能得到时人的普遍认同,很多人认为,吕留良批点八股文,完全是为了谋利,就像今日学者编订的公务员参考书,盈利是主要目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吕留良有生计上的考虑,明朝灭亡之后,吕留良家族陷入了赤贫,他为了生存,甚至偕同一批好友相约卖艺,可是卖艺毕竟不能维持生活,一幅字画,在当时也就是卖个几文钱。吕留良创办了私人书坊天盖楼,主要刊刻八股文选本,这些八股文选本非常畅销,吕留良在南京朝天宫附近也有书店专门发售八股文选本,这些八股文选本风行海内,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吕留良刊刻一批八股文选本,能够获利白银四千两,这相当于清代一品官员两年的俸禄,这简直就是暴利。

但是吕留良批点八股文的初衷还是反清,谋利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可是当时的人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吕留良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文化商人,根本不配称为朱子学家。不仅流俗之人持如此观点,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最尊重的学者张履祥也不能洞见吕留良的苦心。张履祥以为批点八股文是下三滥的事情,不仅会耽误学问,而且会使心胸志气变得如八股文一般臭腐,所以他三番五次写信劝说吕留良停止选刻八股文。另一位好友黄宗羲,则讥讽八股文批点是纸尾之学,本无足观。吕留良的家人也都误解了他,其子吕主忠看到刊刻八股文选本如此赚钱,于是抛弃书本,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以批点八股文谋生,这让吕留良大动肝火,在给吕主忠的信中直言心曲,他说:“吾之为此,卖书非求利。喻义喻利,君子小人之分,实人禽中外之关。”吕留良的心事鲜有人能够知晓,他在生前是非常寂寞的,太多的误解与背叛使得吕留良甚至奢望死亡早日来临,与苟活世间的痛苦比照,死亡也许是幸福的,所以《祈死诗》一曰:“贫贱何当富贵衡,今知死定胜如生。”他也自悔早年成圣梦想的落空,《祈死诗》三曰:“总角狂思圣可期,既今老病复何为。”临终前,吕留良完成了他的自悔。他所期望的“此行未必非奇福,沽酒泉台得快论”实现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同样,我们也不能确定,吕留良是否真的放弃了他的坚守。但是我们从吕留良的自悔中,却深切地体会到了社会文化困境对遗民的重压,也体会到了吕留良自悔中的迷茫和痛苦。

死后惨烈

吕留良的生前寂寞,主要是得不到上层知识界的认可和支持,与之相反,在下层知识群体之中,却不乏将吕留良奉若神圣者。清代有很多秀才都是通过读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而折桂蟾宫的,比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科榜眼吴涵就是因为熟读吕选而通籍金闱的,他对吕留良的感激自不待言,甚至以不得执经叩问为憾事。另外,吕留良之子吕葆中也最具讽刺性的中了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科的榜眼。徐倬对此事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存月旦,名山大业守庭闻”,把吕葆中的高中归结为乃父的庭训。还有,直到晚清光绪五年(1879),13岁的蔡元培开始学作八股文时,他的启蒙老师王子庄还是最为推崇吕留良所选的八股文。在清朝初年,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简直就是通往科举之巅的终南捷径,以至于秀才们尊称吕留良为东海吕夫子,有人甚至还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说东周的皇帝应该由孔子做,南宋的皇帝应该由朱子做,而清朝的皇帝则应该由东海吕夫子做。

湖南秀才曾静就是这样一位极度崇拜吕留良的狂热分子,受到吕留良八股文选本的启发和鼓舞,雍正六年(1728)他派遣弟子张熙前往陕西策反总督岳钟琪,他们师徒坚信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可是岳钟琪却让他们失望了,岳钟琪是坐稳了奴才位子的人,怎么会铤而走险呢,他将张熙逆书案上报给了雍正。

雍正觉得事态严重,迅速组织人马,将曾静缉拿归案,并决定亲自审讯曾静。曾静禁不住雍正的哄骗威逼,最终供出了吕留良,此时吕留良已经死了四十五年之久了。在雍正的眼里,死去的吕留良要比活着的曾静还要可怕,雍正读到了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和诗文集,“繙阅之余,不胜惶骇震悼”,禁不住气愤地叫骂道:“自生民以来,盗名理学大儒者,未有如吕留良之可恨人也。”雍正的震惊并非无据,因为他读出了吕留良八股文选本中的两大“违逆”之处:一是“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二是“于圣祖仁皇帝任意指斥,公然骂诅,以毫无影响之事,凭空撰造”。第二个罪状无非是文人发几句牢骚,讥评一下时政,还不足以引起天子的震悼,问题的核心是在第一条罪状上,即“立逆说”。诚如雍正皇帝所言,吕留良确实在八股文选本中暗藏了反清的信息,而且这些反清信息已经深入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于是雍正对本案采取了一番出奇料理,他将审讯曾静的经过详细记载并刊刻成书,即《大义觉迷录》,在书中雍正极力辩解坊间的传言,传言他有十大罪状,包括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逐一批驳辩解,殊不知如此一来,反倒是欲盖弥彰,随着《大义觉迷录》的颁行天下,雍正的十条罪状反而是尽人皆知了。

雍正决定赦免曾静,他认为曾静是被吕留良邪说蒙蔽的迷人,现在经他天恩启迪,由迷反觉,且曾静感恩戴德,可以释放回籍。至于吕留良父子之罪,雍正以为罄竹难书,应按照叛逆罪论处,结果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戮尸。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戮尸时的诡异现象,当棺材打开之时,吕留良的尸首鲜活如生,清廷的屠刀砍下之时,吕留良的颈部还有鲜血喷出。纪晓岚站在清朝的立场上解释此事说,这是因为吕留良死有余辜,即使死后也难逃罪责,上天有意保留他的尸首不腐烂,就是为了让他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纪晓岚的说法真是无聊至极。晚清时期,清廷已是日薄西山,权威不在,此时的人们对此又有了新的解释,姚永朴《旧闻随笔》说吕留良生前已经预知死后会被戮尸,弥留之际,就写了“重见天日”四个大字,置于棺材之中。尸首完好的吕留良还面带微笑,连同那“重见天日”一起,给了雍正最为冷峻的一个嘲讽。

生前清清白白,死后49年被开棺戮尸,吕留良到底得罪了谁?
提示:

生前清清白白,死后49年被开棺戮尸,吕留良到底得罪了谁?

正所谓是“天下无奇不有”,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奇闻,清清白白地死了,死后49年被开棺戮尸,吕留良到底得罪了谁? 得罪了当时的统治者。吕留良的著作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清朝的事迹,下笔行文毫无顾忌,尤其是对康熙的时政指斥颇多。吕留良死后,他的书稿便藏于家中。结果被人找到,作为反对清政府或者是雍正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结果被雍正抓住了,趁机大兴文字狱,将吕留良定为主犯,因而被剖棺戮尸,并杀其二子。这样的事情,真是没法说! 这个还不算完,还写下《大义觉迷录》公布于天下。这在雍正看来,吕留良作为一世大儒,他的影响深远,他提出来的“夷狄说”“华夷辨”,尤关系到清朝统治的根基,只有对吕留良大张挞伐,才能“维持世教,彰明国法”。但是,他的儿子上台以后,就将《大义觉迷录》焚毁了,据说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太详细了。 这位大儒的经历实在是太多了,一生一身傲骨,他视仕途如粪土,这样的人,竟然在死后那么多年被人曝尸,真的是匪夷所思,当然,有的时候也是自己的不小心所致。不能在家里留下只言片语,因为这个是可以被人拿为证据的,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所以,大家要是有一些不满的话,说说就罢了,在家里说。出去说容易被人录音或录像。 你觉得这位大儒的遭遇是不是有点太奇幻了?你知道这位大儒的什么观点?

吕留良为何拒绝朝廷应招?
提示:

吕留良为何拒绝朝廷应招?

吕留良晚年为了拒绝朝廷的应召,削发为僧,寻求心灵上的安静。吕留良最后是自然死亡,但是他死后的结局却不怎么好。  吕留良开课讲学之时,经常将民族大义挂在嘴边,这对他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有一位名叫曾静的学生,甚至联合自己的弟子好友,策划了一批中下层官员造反。后被人告发,朝廷审问后,将吕留良拖出来。  那个时候吕留良已经死了数十年,仍然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基本上与吕留良有关之人,都在那次文字狱中遭到了清洗,结局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