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邓启耀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原文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原文
提示: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原文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浓浓亲情。2、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研读课文,在品析词句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使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体验得到了有机融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同学们喜欢动物吗?你们家都养过什么动物?你和他们的关系怎样?我们和动物是好朋友,很友好。(出示资料) 2.教师: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啄食,在他身边蹁跹环绕……这一幅人鸥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里永久定格。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名字就叫“海鸥老人”。 3. 这位老人叫吴庆恒。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动人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中心问题。 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⑶“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6.教师导读: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很好。如果能够解答好这三个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读懂了。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⑶画出描写最令人感动的一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三、检查自学,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2.教师强调字音:“驻、瞻、挫、饼、昵”。 3.再次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4.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冬天来临,老人便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翠湖边喂海鸥饼干,视海鸥为儿女。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四、品读感人的一幕 1.教师:读课文,把描写感人的一幕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反馈。 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⑵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⑶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同学们,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这一幕里埋藏着一个老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海鸥为什么会这样? 品读句子,赞颂老人美好的行为 1.指名反馈:为什么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因为老人长期坚持喂养海鸥,和海鸥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2.再读课文1至11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和海鸥的句子全找出来。 3.集体反馈,品读情感。 ⑴他背已经驼了……跟海鸥相伴。(说明老人勤俭,对海鸥有无私的爱。) 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 ⑶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 4.教师: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5.拓展想象: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会说什么呢? 6.教师小结:“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因为我们被老人爱护海鸥的美好行为深深打动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像文中的海鸥,因为老人的关爱,它们和老人建立起浓厚的感情。老人去世了,海鸥们也会悲伤。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用你们的爱去关爱那样可爱的动物吧。 六、作业设计 1.读下列句子,说说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 ( ) 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 ) ⑶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 ⑷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 )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课文教案
提示: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课文教案

  《老人与海鸥》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四、拓展: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邓启耀的资料
提示:

邓启耀的资料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5);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邓启耀的简介
提示:

邓启耀的简介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