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合校

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把人类的学习分为八个层次: 一是信号学习。这是最低级层次的学习。"无论在普通家畜方面或在人类方面,对于信号学习普遍都是熟悉的。" 二是刺激一一反应学习。加涅认为,这一层次的学习相似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它只涉及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单个联络;而且剌激与反应是统一地联结在一起的。 三是连锁学习。这是一种成系列的单个"S-R"的结合的 学习。有些连锁学习是由肌肉反应组成的,而有些连锁学习完全是言语的。 四是言语联结学习。这是指语言学习中言语的连锁化,包括字词形声义的联想和言语顺序的学习。 五是辨别学习。这是指学习者对某一特别集合中的不同的成份作出不同的反应的学习。 六是概念学习。这是指对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反应的学习。 其中有些概念可以通过学习者与环境的直接接触来获得,但有些概念则要运用语言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才能获得。 七是原理(规则)学习。这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认识或理解。例如,从 对"圆的东西"和"滚动"两个概念间关系的认识中得出"圆的东西会滚动"的规则。 八是解决问题学习。这是规则学习的一个自然的扩大,是一种"高级规则"的学习。 扩展资料: 一、学习结果 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五类结果,表现为五种不同的能力,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一是言语信息。加涅认为,这是一种学习者表述观念的能力。之所以称为"言语信息",是因为"信息是言语的,或者说得比较明确些,信息是可以表达的"。 二是智慧技能。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使利用符号成为可能的能力咱例如,读写算是低年级儿童所学习的利用符号的基本种类,随着学习的进展,他们就会以比较复杂的方式来利用符号。智慧技能并不是单一形式,它有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包括四层次: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三是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用来调节他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能力。认知策略可以应用于任何科目的学习。 四是运动技能。加涅认为,这是学习者学习由许多有组织者的肌肉运动所形成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运动技能不是指个别的动作,而是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五是态度。加涅认为,这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在他看来,人的行动是受态度影响的,但态度又是人的动作的结果。 二、学习过程 每一类学习中都蕴藏着前一类的学习。在加涅看来,任何一个学习过程也是有层次性的,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学习阶段构成的。他把学习过程依次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领会阶段:也称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的知觉到. 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问题。 操作阶段:也叫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 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加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涅
学习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含义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引证解释 小鸟学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陈澔集说:“学习,雏学数飞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拓展资料有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太平经作者是谁?
于吉(有的史书作“干吉”)是东汉末期的道士,琅琊(今山东胶南)人,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根据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时,于吉的门徒宫崇到皇宫进献“神书”(道教典籍)《太平青领书》,这部书可能是于吉的著作(《后汉书·襄楷传》)。 后来,于吉寓居在中国东部的某个地方,经常往来于吴、会稽两地,建造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给人治病(《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于吉被孙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斩首(《三国志·孙策传》)。道士。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受到敬仰。被当时统治吴郡的孙策以迷惑人心为由斩首【于吉】 东汉末方士。一作干吉、干室。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 史书有两种说法: (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 (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 扩展资料: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 《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在东汉至唐代,《太平经》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构成道经“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辑入历代道藏,宋代以后逐渐为人淡忘。 参考资料: 太平经-百度百科
太平经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太平经 编 著: 卷 数:五十七卷 正统道藏:太平部 受、傅、训、入字号 涵芬楼本第746-755册 新文丰本第40册 三家本第24册 道藏提要:编号1091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平部诸经 第7册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史载汉代曾流传三种《太平经》: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东汉顺帝时宫崇献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均已佚。据《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干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乃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凡一百七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五十七卷,收入太平部。另有唐闾丘方远节录之《太平经钞》十卷(其甲部乃伪书),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S4226)。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等二十余种道书古籍中,亦摘引《太平经》文。近人王明据有关资料辑校补遗,撰成《太平经合校》一书,大体可见原书旧貌。 此经乃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方术。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文辞古拙。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之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道,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团领袖所用。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如南北朝隋唐上清派道士周智响、闾丘方远等人均传习此书。 相关条目 干吉 张角
道家为何要辟谷?
食气者神明不死,不食者不死而神。古人希望借助辟谷,通过其调养身体,达到长寿的地步。辟谷这一名词是道家专业术语,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道家迷恋修仙,想要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因此开发了很多方法,用来辅助修炼。辟谷这一行为就是调理身体,辅助修行。后来传入民间,成为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道家先贤庄子的著作《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意是:在遥远的姑射山上,有神仙居住在那里,皮肤雪白如同冰雪,柔弱、美好的像处子,不食人间烟火不依靠五谷杂粮存活,吸风饮露水, 乘坐云气,御使飞龙,而出现在四海的外面。这是最早的记载。 古代先贤认为,真正神明不死人,是不食用五谷的。五谷杂粮虽然维持人们的生命所需,但是依然带来了杂质,导致人的寿命缩短。 所以后人开发了这种方法。 辟谷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养生方法,他其实有两种方法,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其一的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禁止饮食、清空内脏。在调整呼吸的方式来进行。龟息吐纳这种方式因人而异,或许有秘籍的存在。但是大部分人无法长久,至于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评价。 其二服药辟谷就是在禁止饮用主食也就是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少量的中草药(地黄、黄精、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等)和其它食物(黑大豆、红枣、栗子等),来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宋朝官方修编的《太平圣惠方》 就有辟谷药方的存在,神仙辟谷驻颜秘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枣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次,每次50克。 辟谷不是没用作用,通过辟谷,人的身体机能得到调整,肠道内的废物得到排泄。 通过控制能量的摄入,调整身体的机能,对于我们现代这个物种丰富的时代来说,平日里大鱼大肉后,偶尔一两天辟谷也可以调养一下身体。 这里说的是服药辟谷。
道教辟谷是什么的简单介绍资料
辟谷即不食五谷杂粮,是通过吸收自然精华之气,而进行减肥,排毒,养生的系统养生 方法 。相信很多人对道家辟谷不是很了解吧。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辟谷的简介。 道教辟谷的简 介 "辟(bì)谷术"起于先秦 ,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 ,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道教辟谷的发展 以青城山道家养生研修院为首,迄今全国已有上百家辟谷机构,但全国辟谷养生师都出自青城山道家养生研修院。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圆明宫等。其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位居于圆明宫道观,常年有人在此辟谷养生,故圆明宫有养生圣地之誉。 辟谷的历史记载 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就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以后,历代文献不乏记载。《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宋史·陈抟传》载:"(陈抟)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1973~1974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部《却谷食气》,论述练气功以却谷养生的理论与方法(见马王堆汉墓医书)。 辟谷术在限制饮食的同时需服用少量生药。《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在历代方书中载有不少配合辟谷术的中药方剂,如神仙辟谷方、辟谷登仙方等。主要药物有黄精、玉竹、芝麻、天冬、大枣、黑豆、灵芝、松子、白术、桑椹、胡桃、蜂蜜、麦冬等,有的方剂中还有朱砂、雄黄、云母等矿物药或其再制品,上述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一类则含无机物,甚至含有一定的毒性物质,如朱砂中含汞、雄黄中含砷(砒)。修炼辟谷术时以选服具有高营养成分的生药为宜,因为这些中药不仅含有一定量的人体必需的蛋白、糖、脂肪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大多有补气、养血、滋阴、生精等功效,有益于养生。虽然辟谷术中配合某些含有一定营养成分的中药,但并不是以药代食。因为药物的服用量很少,不能替代平日摄入食物的热量需要。 通过辟谷 文化 研究,辟谷养生减肥网认为,由辟谷历史可知,辟谷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药物辟谷;另一种是服气辟谷。 道教辟谷的分类 服气辟谷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 服药辟谷 "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辟谷 辟谷 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年。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笈七签·方药部》。 国外 云龙子道长说'辟谷特指中国道家的养生和修炼的专事方法,是道家修炼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没有。 Inedia在外语中有类"辟谷"的含义的词汇,指无食而生。 Inedia这个单词,严格意义上说,只能叫做断食,不应翻译为辟谷。 道教辟谷的原理 其一,通过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的衰老和疾病,主要原因在于大肠里的粪便堆积和发酵,产生了有害物质,使人体慢性中毒,故从人体健康而言,人体中的废物有粪、尿、汗、二氧化碳等,而以粪便危害最大。大肠是专门收纳粪便的,如果清除不尽,就会产生多种毒素,变成各种慢性疾病加工厂,为百病之源,所以要想治病,须先清理 肠胃,以保持体内内环境、内空间清洁,从而促进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如心脏病、血液病、脂肪肝、乙肝、糖尿病、妇科病、风湿类疾病、高血压、肥胖综合症、肠胃病、鼻炎、哮喘病、矽肺病、全身浮肿、口臭等,这些被医学界称为不是癌症的不治之症,通过辟谷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辟谷日程的增加,体内白血球数量超过正常的一倍或数倍,来吞噬病原菌,治愈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辟谷能系统地改善和调节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功能,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及的。 其二,辟谷也是健美的好方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能量的吸收问题,不仅使胖人能瘦下来,而且还能使瘦人胖起来,皮肤光泽润洁,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其三,从气功养生、修炼的角度讲,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辟谷,可使细胞处于"缺食夺气"的状态,使人体内外气相通,产生天人合一功效,加速细胞与外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夺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气(灵能),同时使人更易放松入静,大脑潜能得以开发,启智开慧,是修为层次提高的捷径。同时还可降低体温,减缓人体脉捕跳动的次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道教辟谷的功效 辟谷可以健脑益智、开发人体潜能。由于去掉了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毒素,体内得到了全面的清洁,肠胃得到了调节和休养,心灵因而得到澄清和升华。性情得以陶冶,视野载阔,了悟人生,明悟真理。使人产生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宇宙和自然有了全新认识。 从现代医学看,人的肝脏是一个生化工厂,既是消化器官,也是解毒器官,正常人进食后,无论有毒无毒的成人,都要肝脏分解或化合处理后才能进入人体血液,辟谷由于进食很少,肝脏负担变轻,会回过头来清除血液里的毒素,使毒素深度降低,同时合成有益于身体免疫的活性物质。例如,辟谷后,血液中高密度指蛋白会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能降低血脂,修复血管硬化,逆转冠心病、高血压。 辟谷还具有更深的一层意义,它不是纯粹的挨饿,而是具备了练功而带来的特殊效果。中国辟谷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套阳性系统和阴性系统。阳性系统就是我们日常一直在用的,比如说整个的消化系统;而辟谷是用一套方法,关闭阳性系统(同时使胃酸停止分泌),开启阴性系统。在这个状态下,大脑始终处在一种全新的功能态,体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调节和发挥,身体方面的负荷得到减轻,元神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和发挥,脑细胞的功用充分得到调动,因此,人与自然宇宙沟通 活跃,外界的多种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此即"天人合一"。因此,人在这个状态下,即使好几天不进食,也不会感到饥饿,体力和精神状态反而会加强。这些表现在肢体灵活、双目有神、头脑清晰、思维敏捷, 记忆力 增强、理解力增强、意志力和忍耐力也大大加强,极易启发和诱发人体种种潜能。同时,也产生对宇宙真谛的思索和理解,以致可以产生各种特异思维,解决许多常态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终将导致灵力和智慧的飞跃,灵感也随之而产生。但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学说很多,有些近于玄说,这种阴性系统也终究未能被人证明,也没有人能够终生不进食而可以辟谷存活,很多辟谷者对此过于相信,强行辟谷,导致发生身体损害的例子枚不胜举。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营养摄入控制是延缓细胞衰老的途径之一,其原理可能是降低体内胰岛素水平从而解除了对细胞自噬(autophagy)的抑制作用,而后者是细胞内清除随时间积累的受损蛋白质或衰老细胞器从而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猜你喜欢: 1. 六大门派的介绍 2. 道家修行养生方法 3. 道教养生茶 4. 辟谷排毒方法 5. 如何辟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