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帝国

汉武帝哪年灭的匈奴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至征和四年(前89),汉王朝为抗御和打击匈奴而进行的一系列征战。
战争缘起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秦时,匈奴被逐过河水(黄河)以北,退却700余里。汉初,匈奴臻于鼎盛,不仅征服了北方几大部族,还复占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对汉王朝形成极大威胁。在无力反击的情况下,刘邦采取“和亲”之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赠予一定数量的丝织品和谷物,汉匈关系由此而一度缓解,但矛盾并未消除。匈奴奴隶主在“和亲”的同时,仍经常袭扰汉朝边郡,掳掠汉朝人畜。文帝时,匈奴14万骑侵入渭水、泾水流域,兵锋距长安不及200里,汉朝为之震动。文、景二帝隐忍不发,励精图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养马业,为打击匈奴积蓄力量。至武帝即位,政治稳定,经济富庶,人口增殖,马匹繁衍,军事实力加强,已经具备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条件。建元三年(前138),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月氏部族共击匈奴。元光二年(前133),武帝从大臣王恢之议,派人诱说匈奴单于入塞,暗中布置30万大军于马邑(今山西朔州),拟一举围歼单于本部。因事机不密,单于中途退兵,伏击未果。汉匈关系破裂,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自此揭开帷幕。
前期反击元光六年至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九次攻击,主要将领是卫青、霍去病。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侵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治代县,今蔚县东北),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郡(治今呼和浩特西南),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各率万骑击匈奴于沿边关市。公孙敖部败,损失7000骑;公孙贺部无所得;李广部溃败;独卫青部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内),斩获700人。是役招致匈奴报复,当年秋,匈奴多路犯边,渔阳尤遭其害。武帝遣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郡(治今北京密云西南)。元朔元年(前128)秋,匈奴以2万骑侵汉,杀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太守,又入渔阳、雁门,前后掳掠数千人,并围攻韩安国军营。武帝针锋相对,遣车骑将军卫青率3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郡击匈奴。卫青斩获数千人,李息无功而还。
为消灭匈奴主力,武帝从元朔二年起,在9年的时间内,连续发起四次河南漠南之战、两次河西之战、一次漠北之战,均取得重大胜利。
元朔二年,卫青、李息率军击溃匈奴楼烦、白羊王两部,收复河南地,斩获数千人,得牲畜百余万头。汉设朔方郡(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五年,卫青等五将军击败匈奴右贤王部于漠南,俘获1.5万人,得牲畜数十万头。六年二月,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骑兵10余万击匈奴于漠南,斩杀数千人。同年四月,卫青等再击匈奴于漠南,斩杀万余人。元狩二年(前121)三月,骡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击匈奴于河西,斩获近9000人。同年夏,霍去病再击河西匈奴,斩杀3万余人。秋,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人降汉。其后,汉置武威(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酒泉(治禄福,今酒泉)二郡,并徒匈奴降者于北边五郡旧塞外,为五属国。三年,汉徙70余万口贫民充实关西及河南地。四年,汉以卫青、霍去病为将,率骑兵10万,分两路深入漠北击匈奴,共斩获9万余人。
经数次大战,匈奴被逐出漠南和河西,失去阴山和祁连山两大块蕃息之地,退居漠北荒原。
中期戍防漠北之战后,汉朝战马锐减,财政拮据,不能迅速重建骑兵集团。匈奴虽遭重创,仍保持一定实力。从元狩五年至天汉元年(前100),汉对匈奴主要采取戍防措施,辅以必要的威慑手段。
元狩五年三月,汉徙吏民于边郡。元鼎五年(前112)十月,武帝亲自巡视河南地,查看边郡哨所设施,检阅守边部队。六年,汉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郡(治鱳得,今甘肃张掖西北)、敦煌郡(治敦煌,今属甘肃),徙民实之。由令居(今永登西北)筑塞至酒泉,是为汉长城之始。在河南、河西地区设田官,以大批戍卒垦田。元封四年(前107)遣将屯朔方。太初三年(前102),在五原塞外筑城、障、亭,西北达于庐朐河(今克鲁伦河上游),屯军其旁。筑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
这一时期,汉匈之间多为小规模接触。匈奴或配合西羌袭扰汉边郡,或以小股部队邀击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避免与汉军正面冲突。大的武装冲突发生在太初二年前后。元封六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子乌师庐单于立。次年,即太初元年,汉遣两使,分别往单于及右贤王处吊丧,欲离间其部族。此举激起单于怨恨。二年,汉遣浚稽将军赵破奴率2万骑出朔方接应欲降汉的匈奴左大都尉,事泄,单于杀左大都尉,调发8万骑兵击汉军。赵破奴被俘,全军覆没。三年,匈奴侵扰定襄、云中,杀掠数千人,沿途毁坏汉新筑城、障、亭。又入犯张掖、酒泉,杀汉都尉。为此,武帝发卒18万人戍守张掖、酒泉北部,防备匈奴,以保障征大宛之役。
后期远征天汉元年,匈奴借故扣留汉使苏武等,汉匈关系再次恶化。武帝乃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将,发动对匈奴的三次大规模进攻。
二年夏,李广利率3万骑兵,击右贤王于天山(指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先胜后败。秋,骑都尉李陵攻匈奴,亦全军覆没。四年春,汉遣李广利率骑兵6万、步兵7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率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合;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3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万人、步兵3万人出雁门击匈奴,无战果。征和三年,汉遣李广利率7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3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率4万骑出酒泉击匈奴。商丘成、马通无所获。李广利先胜后败,降匈奴。(见李广利攻匈奴之战)
这一时期较量的结果,汉击杀匈奴数万人,汉亦损折数万人。匈奴不仅屡挫汉朝军锋,而且实际控制西域。征和四年,匈奴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朝,提出媾和条件,武帝亦下诏宣布休兵养民,前后延续45年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至此结束。
用兵得失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前期大胜利,后期大失败,其经验教训主要有四个方面:
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经几次战争消耗,至河南漠南之战后,汉朝财政即已告乏。朝廷先后采取征收车船税、卖爵等项措施,维持长期战争。平均三年一次大出兵,不知节财爱民,国力使用达到极限,致武帝晚年面临统治危机。
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几次大战后,军马损失太多,延误作战行动。尽管采取种种措施整顿马政,收效仍然不大。后期作战,步骑参半,甚至步兵多于骑兵,是汉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将校的选拔与任用。武帝前期选用将校,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卫青、霍去病得以崭露头角,获得殊荣。后期用人,奖惩不明。李广利一败再败,说明武帝用将失误。
谋略的擘划与运用。前期用兵重庙算,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多路配合,连续进击;奇正相生,互为策应。始终以歼敌主力,夺取战略地域为主旨。中、后期,以迫使匈奴臣服为目的,连年远征,以劳伐逸,屡次被收缩地幅、集结兵力的匈奴击溃。
匈奴在秦汉时期很强大,为什么后来就从史书中消失了?
中国人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然而,在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王国突然消失了,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历史书上很少提到匈奴的下落。直到公元4世纪,这个神秘的民族才从欧洲出现,在里海北岸的顿河大草原上游荡。 史书记载,匈奴祖先生活在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于是他们陆续南迁,逐渐与中原王朝接壤。秦汉时期,中国与匈奴发生了战争。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赶出了黄河的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一度出现了和平。然而,在汉代,匈奴变得强大,占领了西部地区,甚至围困了刘邦。汉朝不得不采取和解政策,以缓和与匈奴人的冲突。汉武帝时期,虽然许多官员仍主张以 "和亲 "的保守态度与匈奴相处,但匈奴人不断杀戮汉人,骚扰边境,使汉武帝下定决心 "倾国之力 "抗击匈奴。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他打了七次战役,取得了七次胜利。他收复了河朔、河套,打败了单于,使匈奴没有入侵中原地区。 后来,卫青的侄子霍去病作为总指挥继续与匈奴作战。在两次河西战争中,霍去病打败了匈奴,攻下了祁连山。在漠北战争中,霍邱秉狼居胥,取得了胜利。遗憾的是,霍秋冰尽管是个英勇的战士,却只活到了24岁。 三十多年的抗击匈奴战争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在战争的前14年,西汉军队和人民就伤亡了10多万人,损失了数十万匹马,耗尽了 "文景之治 "积累的财富。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发生矛盾,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向汉朝投降,北匈奴西迁。 匈奴迁移的主要原因。 1. 自然灾害。 从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68年,匈奴遭受了四次罕见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后两次。公元前71年冬天,数万名匈奴骑兵遭遇大雪,只有不到10%的人和牲畜幸存下来。饥荒使其人口和牲畜减少,对其经济和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2. 匈奴的内部矛盾 然而,为了从灾难中恢复,匈奴陷入了不团结。公元前60年,鲁权屈单于死后,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五十七年前,发生了五胡乱华争夺王位的混乱,数万人死于这场叛乱,十有八九的牲畜生产损失。此后,匈奴分裂为北方和南方。 3. 鲜卑族的崛起。 在匈奴内部斗争的时候,蒙古高原上出现了另一个少数民族,这就是鲜卑族。鲜卑族与匈奴争夺地盘,抢夺粮草,还与汉族政权结盟,共同攻击匈奴。汉人可能找不到匈奴的巢穴,但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鲜卑人知道匈奴的生活习惯,所以他们成为汉人攻打匈奴的向导。 鉴于上述原因,匈奴人离开故土,寻找新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匈奴人为什么去了欧洲就没了?
匈奴人在欧洲获得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实力逐渐强大,便开始了扩张的历程。4世纪后期,匈奴人占领多瑙河流域,同时将铁蹄踏向了波斯等国。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匈奴人再次展现出了残忍的一面,大军所到之处,文明毁灭,白骨累累。 不久,匈奴人霸占了匈牙利地区,并在此建国。匈奴人在首领阿提拉的领导下,建立了拥有广阔土地的帝国,此时的匈奴帝国达到巅峰,不过也成了匈奴人最后一次狂欢。二十年后,阿提拉神秘死去,帝国随即四分五裂,而匈奴人也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关于匈奴人的消亡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匈奴在东亚的消亡,第二部分则是匈奴在欧洲的覆灭。早期的中原政权对机动性很强的匈奴人只能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了改善。 汉武帝一改前朝息事宁人的做法,大量养马并训练骑兵,任用卫青等人主动进击匈奴。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夺回了失去的领土,还向西夺得了河西走廊,使匈奴一时无力南下。公元前36年,东汉再败匈奴,使其一部分投降。 一部分向西逃亡。投降的南匈奴在关内生活了四百多年,曾于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成汉”和“大夏”政权。但两个政权都没有维持多久,当“大夏”灭亡后,匈奴人也随之销声匿迹,幸存者融入鲜卑等族。
匈奴人为什么去了欧洲就没了?
被汉朝赶跑的匈奴人和出现在欧洲的匈人同源。 欧洲科学家在对匈牙利布达佩斯一处匈人墓葬发掘后发现,其墓葬习俗与蒙古国境内的匈奴墓葬十分相似,人种检测结果为高加索—蒙古混合人种。 把蒙古国胡拉哈山谷的匈奴人DNA序列与现今世界人群分布进行比对,发现共享这位匈奴人DNA序列的群体主要分布在欧洲,少数分布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 匈人Y染色体单倍型中发现了L类型,在欧洲和北亚草原都很罕见,但却在中亚和印巴等地很常见。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发掘的公元5世纪左右的墓葬中,也的确发现了上面提到的L类型(父系)和匈奴线粒体DNA(母系),佐证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匈奴在变成匈人时,与中亚混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