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原文及翻译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如下: 郁孤台下面流着的清江的江水,其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作者简介如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苏轼合称“苏辛”。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创制飞虎军。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音
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音如下: 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 · 温庭筠 xiǎo小shān山chóng重dié叠jīn金míng明miè灭,bìn鬓yún云yù欲dù度xiāng香sāi腮xuě雪。 lǎn懒qǐ起huà画é蛾méi眉,nòng弄zhuāng妆shū梳xǐ洗chí迟。 zhào照huā花qián前hòu后jìng镜,huā花miàn面jiāo交xiāng相yìng映。 xīn新tiē帖xiù绣luó罗rú襦,shuāng双shuāng双jīn金zhè鹧gū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2、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8、罗襦:丝绸短袄。 9、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菩萨蛮黄鹤楼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 〔近现代〕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译文:多少大河流贯中国,粤汉铁路、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眺望,烟雨迷茫,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知道昔日的黄鹤飞去了哪里吗?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端着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激荡,追逐长江巨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这首词,题目只标一缕,通篇只有四十四个字。但所囊括的时代气氛、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澎湃情怀,其内容之错综复杂,并不亚于长篇。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 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特别集中、深邃和感人。写景以重点刻划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迭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
菩萨蛮黄鹤楼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黄鹤楼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译文: 多少大河流贯中国,粤汉铁路、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眺望,烟雨迷茫,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知道昔日的黄鹤飞去了哪里吗?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端着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激荡,追逐长江巨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诗词赏析 全词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