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南渡

假如崇祯南迁的话,南方会拥立他吗?
崇祯若是南迁,南方应该是会拥立他的。 一、明朝君主掌握主要权力为什么要说南迁之后,南方的人会拥立崇祯呢,我们可以去看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皇帝是历朝历代以来权力最集中的,看看之前的嘉靖皇帝,就算是没有上朝,但依然把权力给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明朝就算再混乱,也没有人敢造反,皇帝对于底下臣子们可是掌控的服服帖帖的。就算到了崇祯那个时代,明朝特别的混乱,国家已经动荡不堪了,但是崇祯的指令一下,照样还是很有威慑能力的。因为几百年的统治体制就摆在那里,这就决定了皇上的命令还是很强大的,崇祯若是南下,说不定明朝还有救。 二、南宋都能存活百年,若是崇祯南下也照样可以南宋在当时,还是一个不受待见的赵构而建立了南宋。在明灭亡之前就有人劝诫崇祯南迁,不过明朝在当时可是时刻的以北宋为教训的。做什么事情都和北宋对着干,不低头,不迁都,甚至也不和后金谈判。这也是后来的人认为明朝特别有骨气的原因,只可惜这个骨气并没有让明朝持续下去。若是崇祯那时候能别这么骄傲,去和后金谈判一下,搞不准还能稳定局势。集中兵力先将那些农民起义军给干掉,只可惜都是因为骨气作祟,害了整个明朝。 三、明灭时南方依旧太平当时金军准备进攻南方,那时候整个南方地区可谓是非常的混乱,因为没有政府的统治,人们都活得惶恐不安。可是在明朝灭亡后,那时候的南方地区依然还是歌舞升平,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明朝在南京还有一个统治政府,只可惜缺乏核心人物来管辖,所以后来内部斗争过于激烈,也导致了南明快速败落。
崇祯如果逃到南方,肯定比南明的那些帝王有作为,他为何不跑?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君主都非常的有傲气,他们都奉行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理念。他们认为逃跑是非常可耻的,而且他也为了让自己的妻儿不受到敌人的凌辱,他也将自己的妻儿杀死,自己选择自尽。当然就算是他逃到南方也并不会成功,因为当时南方藩王众多,他们都不会听从于崇祯。 主要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君主都非常的高傲,有一股气节,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是他们的民族气节并没有丢,对于国破家亡,他们选择与国同死可以说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所以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明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先进或者是多么强大,反而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股民族气节,然而这种民族气节在后来很多时候并没有展现出来,所以这也使得人们都纷纷怀念明朝。 当然就算当时崇祯跑到南方重新建立政权,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当时南方的藩王众多,而且各个手底下都拥有非常多的兵权,在北方崇祯已经调动不了他们,更不要说到了南方那些藩王的地盘手里了。当然崇祯可能会有一个新的作用,就是成为这些藩王的工具,成为他们征兵讨伐的傀儡。当然这是崇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他才会选择自尽,以保证自己的名节。 当然在当时一个动乱的时期,崇祯无论逃到哪里都不可能会有太大的作为,因为崇祯他的能力非常的有限,并不能和他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样拥有文采武略,所以就算他拥有非常多的军事人才他,也不可能重新获得成功。
大明王朝的骨气到底在哪里?
其一,明朝面对危机不屈不挠。 我们先看看明朝与汉朝的对比。长期以来,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明英宗确实有过在土木堡被俘的经历,但汉高祖当年同样也曾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同的是二者的处理态度: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虽“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口号很响亮,但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再分析明朝与唐朝的5不同。我们承认,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发生的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京城,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一旦受到入侵,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肯,有人劝他逃到南京他不逃,最终登上了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尽管这种做法并不为人称道,却也显示了皇帝宁死不屈的一种态度。 还有一点,汉朝、唐朝,包括后来的清廷长期实行“和亲政策”,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送于蒙古、满洲去“换”和平,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大不同”的骨气体现。 其二,明朝面对强敌从不妥协。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起义军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京城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京城,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来对比一下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就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截然不同态度: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而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