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长江之歌课件

第一课《长江之歌》教案
第一课《长江之歌》教案
提示:

第一课《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下面是第一课《长江之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精彩片断   生:(举手)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不明白。   师:(微笑地)噢,请讲。   生:(读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里,“巨浪荡涤着尘埃”,“涛声回荡在天外”我感觉太深奥,怎么也搞不明白!   师:(忍不住笑了)是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呀!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句,四人小组再讨论讨论,等会儿把你不懂的和读懂的都说出来。   (众生品读,讨论)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老师,“荡涤”是什么意思?   生:“荡涤”就是“洗”的意思。   生:我知道“巨浪荡涤着尘埃”的意思。“巨浪”就是指浪很大,巨浪把尘埃全部洗掉了,长江水就一定很清澈了。 (众生笑)   师:(微笑着)是这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长江荡涤的尘埃,应该是长江两岸景物上的尘埃,长江一路走来,将一路的景物洗刷一新,让人感觉到处是清新的,充满了生机。   生:我同意他说的,因为文中说“我们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赞美”,就是因为长江是为别人服务的,它让一切充满了生机。(众生听得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老师佩服你们,你们还读懂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现在已理解了“涛声回荡在天外”这一句的意思,这是说“涛声很大”。   生:老师,这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长江向未来奔去,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大家联系第1节,长江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

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提示:

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本课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在朗读课文中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对策: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教师指导,美读课文等方法解决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结构   1、 放映图片,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江的壮观美丽。   2、听录音,画出文中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生字词。   3、出示问题,学生带这问题自由读文。   4、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   5、信息反馈。   6、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四、主要教学过程说明   1、教学过程结构中,学生在合作、探讨时,老师应做到将长江的有关资料图象投影到大屏幕上,给学生一个感官认识,这对理解课文是有益处的,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巡回指导,注重反馈信息的集中。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老师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美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五、教学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看、听、说、读、合作等能力。    六、关键处处理:   1.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七、教学准备:   教师:DV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是什么名字?板书:长江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问学生,看见长江的流域面积这样大有什么样的感受?   3、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的秀丽风光。当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   4、DVD光盘:《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用一句话说说你对长江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2、再读课文,解词析句。   你最喜欢读哪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 句?讲一讲你喜欢的理由。   师生交流,任意谈。对哪句感兴趣谈哪句。   要点: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三读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作者用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语言为我们唱响了长江之歌,目的是什么?   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总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4、练习朗读。你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句经典的诗句夸一夸长江吗?   三、学唱歌曲。   四、作业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   rǔ zhī wǎn jiù dàng dí chén āi   ( ) ( ) ( ) ( )   qì gài guàn gài chūn cháo qíng huái   ( ) ( ) ( ) ( )   、将下列词语搭配好,用直线连起来。   健美的 清流 严格的 态度   纯洁的 臂膀 严厉的 要求   无穷的 国土 严肃的 形势   花的 源泉 严峻的 目光   、收集写长江的美文和诗歌。   、学唱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教案
提示:

《长江之歌》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长江之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长江之歌》教案请关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长江之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 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2 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   三、检查交流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四、带着问题学习探究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一) 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 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第2节。   (6)指导背诵第2节。   五、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引读: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总结背诵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背诵《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   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   (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   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三、初读课文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哺bǔ 涤dí 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   (2)词语: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气概 春潮   (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指导朗读中心句。   4、质疑:(1)如果诗歌仅有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如何?(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回去后翻阅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五、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乳:左右基本等宽。 灌、溉:写得要紧凑。   2、学生练字,老师指导。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写本课词语。   2、判断:(1)“涤”就是洗。( ) (2)乳“的部首是“ ”( )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 āi”( ) (4)“哺”的声母是“L”( )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名朗读。   (3)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思考:①“你”指谁?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②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儿?(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海口是东海)   ③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如何把这段读好?(指名学生练习后范读)   (5)小结: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3、细读第二段   (1)听第二段的录音,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长江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长江依然以它博大的胸怀与祖国一齐走向未来。   三、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四、了解诗的特点:   1、压韵、整齐、精练。 2、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   五、课堂作业:阅读训练《长江之歌》课内部分。 练习背诵课文。   六、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和阅读训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
提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

教案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1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及了解神话小说。 2、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模仿第2、3段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育课上同学们玩乐的情景。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西游记》和吴承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章回小说的新门类,它标志着孤独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也堪称浪漫主义的杰作。 2、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 ★《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 ★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 ★主旨及意义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观看电影,孙悟空诞生的片段。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候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感受。孙悟空是怎样一只猴子?思考:为什么《西游记》要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 2、初读课文前半部分。 3、比较:通过看影片和读原著有何不同的感受?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读、说给同桌听,概括其特点与大家交流。 四、反思文本,挖掘内涵 1、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既然除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第二、第三段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五、总结 六、作业(1、2二选一做,3、4为必做) 1、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 玩耍 蹲身瞑目 镌 抓耳挠腮 石碣 顽劣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 采花觅果 洗濯 2、模仿第2、3段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育课上同学们玩乐的情景。(100字) 3、在通读《西游记》的基础上制作5~10张读书卡片。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2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 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重点难点: 1、 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 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 《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 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 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3)主旨及意义 1、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2、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 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 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 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 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1、 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2、 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 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 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 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1、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2、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 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 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1、 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2、 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1、 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2、 课下分组讨论。 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 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 玩耍 蹲身瞑目 镌 抓耳挠腮 石碣 顽劣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 采花觅果 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 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 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 将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3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拖男挈女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序齿排班 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4 《论语四则》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2、课件出示孔子画像,交流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师范读。 请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是的,《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我希望,今天这堂课,我们之间也能展开一场精彩的对话,好吗?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点评朗读的情况,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1、四人一组,互读互评,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带点的词,以及句子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分类整理课文内容。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温故知新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激趣探究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5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特点,继续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2.《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 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