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明朝燕王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提示: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一共21个。
一、后妃列表
1、仁孝文皇后徐氏;
2、金/李氏;
3、昭献贵妃王氏;
4、昭懿贵妃张氏;
5、恭献贤妃权氏;
6、康惠庄淑丽妃韩氏;
7、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8、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9、贞静顺妃张氏;
10、惠穆顺妃郭氏;
11、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12、安顺惠妃龙氏;
13、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14、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15、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16、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17、任顺妃;
18、李昭仪;
19、吕婕妤;
20、恭荣美人王氏;
21、景惠美人卢氏。
二、后妃
1、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后,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嫡长女,母谢夫人(谢再兴次女)。
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祔太庙。
2、昭献贵妃王氏
昭献贵妃(-1420年)王氏,明成祖朱棣的宠妃。
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永乐七年(1409)封为昭容。
后晋封贵妃。
贵妃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恭谨,为明成祖朱棣所重。
朱棣晚年多急怒。
王氏曲为调护,自太子朱高炽和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逝世,谥昭献,礼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贵妃。
3、昭懿贵妃张氏
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
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
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
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
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
4、惠妃吴氏
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
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
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
5、惠妃崔氏
崔惠妃(1395年-1424年),名失考,朝鲜人,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的妃嫔。
朝鲜中军副司正崔得霏的女儿。
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年十五岁,封美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去世。
此次共殉葬30多人,来自朝鲜的崔氏和韩丽妃也被强迫殉葬,年三十岁。
加赠惠妃,谥号“康靖庄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成祖仁孝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懿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贵妃

燕王朱棣的下落是怎么样的?
提示:

燕王朱棣的下落是怎么样的?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 ,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扩展资料: 靖难之役的后续 朱棣称帝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 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据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译文:您要先昭告天下吗?还是先继位呢?)”点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 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成祖)。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 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诛杀前臣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向京城(今南京)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 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 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 在大肆诛杀之外,当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祖下狱,后释放并削其爵位。辉祖死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朱棣所嫉恨,其状元的身份被革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