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发展中那么五常指的是什么?
编辑:范文君 更新时间:2024-06-07 22:59:00
导读: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中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即二人。 基本介绍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 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