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什么典故?
本文目录索引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什么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2,有句古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简单来说,就是司马昭想篡位的心,大家都心知肚明。后来,人们多用这句话来形容权谋家的野心十分明显,都能看得出来。 先来聊聊司马昭的故事。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的父亲是司马懿,司马懿我们都知道,三国有名的谋臣大将。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即位,按照曹叡的遗愿,由司马懿和另一位大臣曹爽辅佐曹芳。司马懿和曹爽不合,总是明争暗斗,最后司马懿一方获胜,诛杀了曹爽一族,至此大权落入司法家族手中,可以说司马家权倾朝野 。 后来司马懿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握大权,司马师很快就废除了曹爽,曹爽虽然已经成年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也不亲政,就这样被司马师铲除了。司马师另立曹髡为皇帝,曹髡更没有什么权力,像一个傀儡。不过司马师寿命不长,他得了重病,临死前把一切权力都给了弟弟司马昭。 那这个时候,司马昭掌握着朝廷大权,他还铲除异己,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妄想有一天取代皇帝曹髡。司马昭的野心,大家都看得出来。而曹髡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他把忠心于自己的心腹大臣都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可是这些大臣都知道司马昭的实力不容小觑,就劝曹髡暂时隐忍。尤其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可是曹髡哪里听得进去,年轻气盛的他直接率领侍卫去讨伐司马昭,却不想这一切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下,于是曹髡被司马昭派来的人杀死了,也是十分可怜的。 总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出自曹髡之口,说明司马昭野心很大,后来这句话被用来讽刺某些人的野心过大。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译文:司马昭谋权篡位的野心,路上的人所知道的。我们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要和你亲自出兵征讨的。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 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