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 有多少人为了我 教学设计
《有多少人为了我》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二课,是对上一课“我的劳动感受”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本课由四部分组成:“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第一个环节,从面上展开一天的生活场景,让这些亲切的生活场面唤醒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接着从反面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身边人的关注,把这些悄无声息地辛苦劳动的人们由充当背景推向前台,担任主角。第二个环节,选取某个点去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在这个环节,学生得到的认识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第三个环节进行辩论,通过一个城乡孩子都可能面对的话题展开讨论,进行价值澄清。第四个环节是进行行为引导:首先通过学校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场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懂得要像尊重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些劳动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他们的独立性逐步增强,活动领域正逐步拓宽,经常会面对各种行业的劳动者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很高,而对劳动几乎不作要求,所以学生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缺少对劳动的酸甜苦辣的切身体验,缺少对劳动者喜怒哀乐的体恤,他们对这些人和事熟视无睹,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没有思考应当有什么样的态度,率性而为,缺乏对部分劳动者人格上的尊重和心理上的认同。但孩子的父母、亲戚都是劳动者,他们都有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他们也有社会交往活动,而且,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与劳动者进行交流。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让学生走近亲人、生活中的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访问,请一些劳动者到班级来。
2.多媒体教学课件(白板)。
四、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他们尊重劳动者和感激劳动者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尊重 他们的人格。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4.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与劳动者的亲密接触,形成一定的体验,感受与他们的关系,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倾吐真情,明辨是非,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同学们喜欢吃馒头吗?我们来看看制作一个馒头工序是怎样的?(●播放课件:做馒头的视频)
2.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师:是啊!一个馒头的制作过程是多么复杂!吃到一个馒头包含着制作者的辛苦劳动。其实,我们要吃到一个馒头,就面粉来说,就包含着许许多多劳动者的艰苦劳动。同学们来说说看?
4.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家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服务、在为我们付出。到底“有多少人在为我”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这个话题。(■板书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
二、小调查
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番调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出示课件调查表)
2.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个竞赛,看哪组同学在2分钟内写的劳动者最多!(小组长用水彩笔迅速记录)。
3.小组汇报,互相补充。
(1)请写得最多的小组汇报
(2)其他小组补充。
(●出示课件绿树图学生介绍多少就从资源库中拉出多少树叶)
过渡:我们的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录象片段。
三、欣赏画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
1.师:清晨,天还没有亮,当你还在梦中时,还在暖暖的被窝里睡觉,(●播放课件)……
2.请学生说说感受。
四、反向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师: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对我们有多重要。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填空题《假如》)
1.小组交流: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停止了劳动,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假如所有的医生都不上班,
……
2.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他们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多少人为了我》说课稿
《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本课由四部分组成:“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
三年级的孩子,虽然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往往对这些人和事熟视无睹,觉得这些人做的这些事都是理所应当的,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选择了教材中“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这两个环节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其中“小采访”环节安排在课前进行,课上组织小组汇报采访收获,对第一环节的教材内容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重构,第二环节根据学生认识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拓展。针对本课时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体会劳动者的辛劳,尊重他们的人格,懂得感恩,并在自己的行为中有所体现。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口,重构教材。
第一环节“他们为我做了什么”,教材提供了三组图片,用清晨、白天、夜晚不停忙碌的人们展开一天生活的画卷,但是,仅靠教材所提供的几幅图片,如何能触动学生情感之弦?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构教材,采用了今天课上所呈现的这样一个家庭、校园、社会,三步体验模块。
第一步,播放成长照片,让孩子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全家人都为了我,第二步通过播放校园观察录像及学生课前采访的汇报,让孩子“零距离”观察、访问、体验,真正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校园里有多少人为了我,第三步是通过观看录像以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说一说,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感知到社会上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多得数也数不清,深切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样以孩子现实生活为切入口重构教材,将孩子的成长照片,校园里、社会上的劳动场景,都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来,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抚摸,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对劳动者敬佩、感动之情也油然而生。
二、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线,补充教材。
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教材中的填空题《假如》,这个环节主要是采用“抽刀断水”的方式从反面激发学生去思考,假如生活中离开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生活会怎样?引发学生对劳动者与自己关系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人人为我”,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树立“现代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生态观。
在这个环节,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创设了夏日停电、旅途堵车、县城新貌这样三个情境,在营造的缺失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到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引发孩子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识。
三、以学生明理知行为目的,拓展教材。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满怀感恩心,真诚送祝福”是鉴于教学目标第二点要求的达成而设计的,是前面两个环节活动的延伸和深入,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补充拓展。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对劳动者有了直接的、亲近的、心灵的沟通后,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以达到让学生对劳动者从接触——了解——尊重的感情升华,最后懂得感恩,并能用行动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认识,懂得要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顺水推舟,布置课后延伸活动,为下节课学习“我为人人”做好铺垫。
备这一节课,教案修改多次,每试教一个班级,我都要从搜集照片、组织采访、调整课件一一做起,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今天上下来,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如果自己能够完全抛弃活动教案,全心全意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那样的教学一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学上要有成功感,还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我会继续努力,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我指导与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