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大有网

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科举制得出不同的结论
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科举制得出不同的结论
提示:

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科举制得出不同的结论

① 时代的不同
唐朝开国以来,沿袭魏晋遗风,相当注重为官作宦的门第,这使得人才的来源受限.
科举制革创于隋炀大业二年,到唐太宗手里才臻于完善,并作为治国安邦之长策.唐太宗为何以科举制为治国安邦之长策?既是时代使然.更是个人认识使然.科举制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社会繁荣.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顾炎武的时代(明末清初),科举行之有年,几乎已经没有以门第取士的问题了.
② 考的内容不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
明朝开始考八股,扼杀了读书人自由创造力与想象力.所以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唐太宗和顾炎为什么会对科举制得出不同的结论
提示:

唐太宗和顾炎为什么会对科举制得出不同的结论

唐朝之前的当官是魏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多为世家大族推荐的人。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朝廷被世家大族所控制,皇权受到威胁,这是采用科举制是明智之举。

科举制,主要靠考试选拔,庶族亦可参加。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为朝廷招纳人才,二是,牵制士族的势力,保障皇权,是符合唐朝的时代标准的。

顾炎武是是明末清初的人士,当时的科举制主要是八股取士,这样对找寻人才不利,有点像应试教育,选出的都是书呆子。经过朝代更迭,科举制已经变样了,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也不符合时代需要,所以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