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文

选文和课文《老山界》相比较,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写作顺序: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或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写的。 思想内容:相同点:都写了事件的全过程,都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乐观豪迈的精神。 不同点:课文内容更具体,还插叙了与瑶民攀谈的内容,思想内容丰富一些;选文内容集中叙述翻山,用语简练。选文采用第三人称,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课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1934年10月,中国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国民党和土匪、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体会文章结尾句的作用。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这更可以看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老山界》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本文是按顺序的方法写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之后写到黎明之前。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 《老山界》 作者:陆定一,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第一部分: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 第二部分: 第一层: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三部分: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